南昌地铁3号线第二次环评征意见
12月20日,记者获悉,南昌市轨道交通3号线(即地铁3号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开始进行第二次公示。公示要求,工程地上设施应避让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施工前对地下文物埋藏区和潜在文物埋藏区内的线路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施工期间,选择低噪声施工机械,高噪设备尽量布设在远离居民的方向。据了解,轨道交通3号线计划于2015年开工建设,2019年建成通车。
设莲塘车辆段和高新停车场各一座
记者了解到,南昌市轨道交通3号线工程起点为莲塘站,终点为京东大道站,线路全长28.3km,全部采用地下敷设方式,共设21座车站;平均站间距1.34km,最大站间距2375m,为澄湖北大道站至昌南客运站区间;最小站间距645m,为十字街站至绳金塔站区间。线路的主要走向为:迎宾大道→京山北路→十字街→前进路→象山南路→象山北路→叠山路→青山南路→二七北路→过青山湖→国威路→火炬大街。
工程设莲塘车辆段和高新停车场各一座,其中莲塘车辆段位于莲西河以南,江铃瓦良格以西的地块内,面积约35公顷。高新停车场位于高新大道东侧、高新五路西侧、火炬三路北侧、东元路南侧的地块内,面积约15公顷。在阳光路站附近设置1座主变电站。与2号线资源共享1座主变电站和1座控制中心。全线计划于2015年开工建设,2019年建成通车。
施工前对地下文物埋藏区线路进行勘探
公示提到,施工将对城市景观、居民生活和城市交通产生一定影响。工程沿线两侧100米评价范围内主要分布有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绳金塔、三国东吴墓3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2处优秀历史建筑。建议优化线路走向,地上设施应避让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加强防护措施,减缓影响。
工程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委托相关单位就地下文物埋藏区和潜在文物埋藏区内的线路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并对勘探过程中发现的目前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迹及地下埋藏予以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文物、遗迹,应立即停止施工并采取保护措施如封锁现场、报告南昌市文物管理部门,由其组织采取合理措施对文物、遗迹进行挖掘,之后工程方可继续施工。
主变电站距离居民区15m以上
环评公示提出,工程的风亭、车站出入口设置时,应从保护传统景观、尊重地方特色等理念出发,注重南昌生态市建设和现代风貌的和谐统一。可设计低矮型风亭,在风亭周边密植灌木、草等复层植被,利用植被的调和作用,将建筑的硬质空间围合成柔性空间,使风亭、车站出入口的建筑空间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并增加景观的生态功能。
在工程设计阶段应做好对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的合理规划,尽量少占绿地,尽可能减少工程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影响。对工程占用的绿地,建设单位应在认真履行各项报批手续的基础上,严格按批准的用地范围进行施工组织,对占用的绿地进行必要的恢复补偿,尽快恢复其生态功能。
在营运期,莲塘车辆段和高新停车场生产废水经中和、沉淀、隔油、气浮、过滤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为了减轻人们对电磁影响的担忧,减少因担心电磁辐射导致的环境投诉问题的发生,建议主变电站距离居民区15m以上。
车站风亭不宜规划建居民区学校医院
在施工期间,选择低噪声施工机械,高噪设备尽量布设在远离居民的方向。学校路段施工尽量安排在假期或周末,如无法安排,则禁止在上课时间进行高噪声施工作业。夜间尽量安排盾构、吊装等低噪声施工作业。
建议车站风亭、冷却塔15m(4a类区)、20m(2类区)及30m(1类区)噪声防护距离范围内,不宜规划建设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噪声敏感建筑;如必须修建对应声环境功能区的噪声敏感建筑时,开发商必须考虑敏感建筑自身的隔声性能,应使建筑物内部声环境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此外,结合旧城区改造,优先拆除靠声源较近的居民房,结合绿化设计和建筑物布局的重新配置,为新开发的房屋留出噪声防护距离或利用非敏感建筑物的遮挡、隔声作用,使之对敏感建筑物的影响控制在标准允许范围内。科学规划建筑物布局,临近噪声源的第一排建筑宜规划为商业、办公用房等非噪声敏感建筑。
公众可向建设、环评单位提意见建议
据悉,此次征求意见的范围为工程所经区域居民及对项目关心的公众。公告主要征求公众对工程建设是否支持,工程对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公众对工程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的看法,工程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对本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公众可通过向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发邮件、打电话或面谈等方式发表建议。
文/江南都市报记者陈文秀 实习生舒香荣 刘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