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力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生态优先 绘出“天蓝水清地绿”秀美画卷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南昌大力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全省“撑旗手”“排头兵”的使命担当,“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用“水更清、地更绿、天更蓝”交上了一份生态文明建设的漂亮答卷,向世人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秀美画卷。
王宇泽2011年来到南昌工作,热爱摄影和骑行的他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南昌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秋水广场的喷泉、赣江两岸的灯光、瑶湖之滨的沙滩、艾溪湖的白鹭……其中最让我喜爱的是南昌的‘水’。在这里生活的时间越长,越能感受到南昌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王宇泽说道。
水是生命之源。南昌大力实施“清流”行动,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水,像管理城市一样管理河,像整治污染一样整治湖,构建了“河畅、湖净、水清、景美、岸绿”的水生态环境。去年,我市累计投入近10.8亿元对城区河流、湖泊全面实施截污、清淤、治水行动,累计拆除或关停养殖场3219个,47万亩天然水域及小二型以上水库等重要水域有一半实现了“人放天养”。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达90%以上。
在治理水污染的基础上,南昌还大力打造水景观、营造水文化,相继建成了艾溪湖、瑶湖、青岚湖等滨水湿地公园,大象湖景区和赣江两岸的滨水风光带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如今,南昌的水质越来越好,水岸越来越美,水景越来越靓,“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品牌日益彰显。
“水文章”为南昌增添灵秀,“绿文章”亦为城市增辉添彩。近几年里,南昌对300多公里城区主干道、197公里高速公路、452公里国省道、1700公里县乡村道进行了绿化,全市主要交通干线绿化率达95%,并改造完成了28个公园、90个公共休闲场所,构建了城区生态景观、近郊生态产业、远郊生态屏障的生态体系。去年11月,南昌被正式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
湾里区梅岭镇的高名腊几十年前“挤破脑袋”进了城。现在看到家乡大树参天、花团锦簇,又从城里搬回了老家。他告诉记者,现在老家就跟花园一样,很多和他一样“少小离家”的人都回来了。据介绍,南昌目前剔除湿地面积后的森林覆盖率达35.0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04平方米,市民出门走500米,即能找到绿地公园锻炼休闲。
令广大市民深感幸福的,除了水清、地绿,还有天蓝。“南昌蓝”如今已成为英雄城的另一张生态名片,一幅幅碧空如洗、蓝天白云倒映在江水中的唯美画面时常刷爆“朋友圈”,让其他“小伙伴们”直呼南昌的生态福利好。
为守护好群众头顶这片“蔚蓝”,南昌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重点企业脱硫脱硝设施的运行监管,确保综合脱硫效率达到95%以上,综合脱硝效率达70%以上。全市已淘汰改造25台燃煤锅炉,方大特钢球团脱硫设施、江西晨鸣纸业除尘改造设施等重点大气减排设施相继建成投运,南昌亚啤、雪津啤酒、远程汽车配件等重点企业的锅炉煤改气工程全面完成。
此外,南昌还“卡”住汽车尾气、淘汰“黑烟囱”、推广新能源,使空气越来越清新。统计显示,全市去年减排粉尘23.81万吨、二氧化碳29.38万吨;工地扬尘达标率同比提升20个百分点,达93.0%;淘汰黄标车、高污染机动车20233辆。今年一季度,全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1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25%。
天蓝、水清、山绿是美景,更是财富。去年全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实现营业收入30.3亿元。今年1月8日,安家于生态良好的艾溪湖畔的晶能光电捧回了全省首个、也是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发的唯一一个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拿到了打开全球千亿美元LED市场的第三把钥匙;1月19日,南昌市鄱阳湖农牧渔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4月15日,南昌东方港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Q板”上市……“美丽南昌”带来的“生态红利”正释放出强劲的活力,让绿色崛起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记者 林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