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百姓热心环保 身体力行不够

11.10.2013  18:13

  ——南昌市居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绿色环保是南昌城市发展的一张名片。为了解当前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参与程度、对政府环保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对全市环境质量的评价,南昌市进行了“居民环保意识”电话访问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市的环境质量得到市民肯定,多数市民环保参与意识较好。但百姓对环境知识的认知水平还偏低,生活中的身体力行还不够。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方式进行,随机抽取全市居民进行电话访问,其中:城区800户,农村200户。调查范围涵盖南昌市各县区(包括高新区、经开区、红谷滩新区)。

 

  调查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性别、职业等。第二部分是居民环保意识评价体系,通过结合近年来南昌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以环保意识为总指标,建立了包括环保认知、环保行为、环保工作满意度、环境质量评价这4项二级指标以及13项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见表1)。

 

  表1:南昌市居民环保意识评价体系

 

总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环境意识

环保认知

世界环境日知晓程度

污染源知晓程度

环境问题反映渠道知晓程度

环保行为

避免使用一次性物品行为

无乱扔垃圾行为

垃圾分类行为

环保参与行为

环保工作满意度

对政府环保工作的满意度

环境质量评价

空气质量评价

水体质量评价

土壤质量评价

噪声污染治理评价

城市环境卫生评价

 

  二、调查结果

 

  (一)样本分布

 

  本次调查样本分布合理,调查结果代表性较强。调查样本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性别比例相对均衡,男女比例分别为45.9%和54.1%;二是年龄结构相对合理,年龄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格局,中青年受访者偏多,占70.2%,符合正态分布;三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高中以上受访者达到77.2%(其中:本科及以上受访者占31.5%);四是职业分布相对广泛,涵盖了各类从业人员。

 

  (二)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南昌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好,对南昌市环境质量的评价较高,但对环境保护知识的知晓程度亟待提高,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满意度也不高(见表2)。

 

  表2:南昌市居民环保意识调查结果

 

一、环保认知

知晓率

世界环境日认知程度

15.7%

污染源认知程度

14.2%

环境问题反映渠道知晓程度

29.4%

二、环保行为

占有率

避免使用一次性物品行为

70.8%

无乱扔垃圾行为

55.8%

垃圾分类行为

52.1%

环保参与行为

88.8%

三、环保工作满意度

满意率

对政府环保工作的满意度

34.6%

四、环境质量评价

满意率

空气、水体、土壤质量评价

74.8%

噪声污染治理评价

74.8%

城市环境卫生评价

75.7%

 

  一是无知恐生无畏——公众环境保护认知程度偏低。媒体2009年曾经报道:“72.2%的公众不知道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这一比例在全市更不理想,84.3%的被访者回答“不知道”,认知率仍然只有15.7%,大大低于四年之前的全国平均水平;只有14.2%的被访者能很好辨别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污染源;值得关注的是只有不到三成(29.4%)的被访者知道环保问题的反映渠道。

 

  二是知行不能合一——公众参与环保的热情较高,但实际行动有待加强。调查显示,虽然有七成以上(70.8%)被访者表示在生活中很少或尽量避免使用饭盒、塑料袋、一次性纸杯等一次性物品,也有近九成(88.8%)的被访者表示愿意参与环保活动,但仅有刚刚过半的被访者无乱扔垃圾的行为(55.8%)或进行过垃圾分类(52.1%)。

 

  三是环境评价较好——四分之三的公众认可全市的环境质量。其中74.8%的被访者对南昌市的空气、水体、土壤、噪音等环境给予了肯定;75.7%的被访者对南昌市的城市环境卫生状况表示满意。

 

  四是环保工作不满——公众对环保工作满意度不高。34.6%的被访者对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表示满意,另有48.1%的被访者认为一般,还有17.3%的被访者认为有待改进。该项指标与前一指标的满意程度有一定差距,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公众在认可现有环境质量的同时,对全市环境变化趋势和环保控制力度表示忧虑。

 

  三、影响环保意识的因素分析

 

  (一)文化程度越高,环保意识越强

 

  文化程度对环保意识的影响程度最大,其中:以环保认知和环保行为最为明显(见图1和图2)。

 

  图1:文化程度与世界环境日知晓情况关系图

    图2:文化程度与污染源知晓情况关系图

    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的文化程度与环保认知、环保行为这两项指标呈现正相关,即随着被访者文化程度的提高,其环保认知和环保行为也随之提高。主要原因是随着被访者接受教育的增加,其获得信息中与环境问题相关的要素越多,既有直接的环保知识,也有间接的环保信息,现时其对环保的理解水平也更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更透彻。相反,文化程度与环境保护工作满意度、环境质量满意度则呈现负相关,主要原因是随着被访者文化程度的提高,由于其环保理解水平更高,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和兴趣去了解其他地方环保动态,因此对本地环保工作的要求和标准也随之提高。

 

  (二)男性关注环保知识、女性注重环保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因素使环保意识表现出明显差异,不同性别的被访者表现出的环保侧重点不同(见表3)。

 

  表3:男女被访者环保意识比例表

 

指标

自备购物袋

39.88%

60.12%

垃圾分类

43.51%

56.49%

污染源知晓程度

59.86%

40.14%

环保反映渠道知晓程度

58.84%

41.16%

 

  从个体角度来看,女性在自备购物袋、垃圾分类等环保行为方面要高于男性,但男性在污染源知晓程度、环保反映渠道知晓程度方面要明显高于女性。呈现出这种明显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分工导致的关注差异--管理岗位男性更多,操作岗位女性更多;另一方面是家庭分工导致的行为不同--男性可能对烟草消耗、汽车排量影响较大,其他消费行为由女性主导更多。

 

  (三)职业因素明显影响环境意识

 

  组织化程度越高、所需教育程度越高的职业人群,其对环保问题的认知及环境意识越高。因为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保障了这些职业人群有更多的机会接受职业组织所提供的环保信息、环保活动,能够从更大的范围了解环境问题。

 

  职业因素反映差异最为明显的,是环保活动参与程度(见图3)。其中最高的是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32.26%)和离退休人员(23.66%),最低的是学生(2.69%)和无业或失业人员9.68%)。

 

  图3:各职业人群环保活动参与比例图

    (四)年龄差异对环保意识的影响不容忽视

 

  不同年龄层次的被访者,环保意识也不尽相同(见表4)。综合四个年龄层次来看,61岁以上的高年龄被访者环境保护意识最低,其在环境保护认知上明显弱于其他群体;而31-50岁被访者环境保护意识最高,无论是在环保认知、环保行为、环保参与等方面的表现上,都表现得更为积极,同时,对环境保护工作与环境质量也有更高的诉求。

 

  表4:各年龄层次被访者环保意识比例表

 

指标

18-30岁

31-50岁

51-60岁

61岁以上

污染源知晓程度

34.51%

44.37%

12.68%

8.45%

垃圾分类

24.43%

44.27%

18.32%

12.98%

环保活动参与程度

30.41%

41.78%

14.97%

12.84%

环保反映渠道知晓程度

26.19%

43.20%

15.99%

14.63%

 

  四、对策建议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因此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立法、管理和监督等工作力度,同时引导企业加强环保技术研究、积极投资环保产业。另一方面,也应当通过加强宣传与监督以及支持公益环保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扶持、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基础,也是重要工作对象。针对当前全市存在的居民环保认知程度和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还不高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抓准宣传重点,加大环保宣传

 

  环保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调查结果显示,应对不同受众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重视对青少年的环保教育。本次调查最令人遗憾的是学生环保活动的调查结果,参与程度为2.69%,近乎为零,这反映了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在学校加大环保教育力度,并开展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环保课堂;另一方面要把孩子从繁重的课业和兴趣班中解脱出来,积极开展环保教育实践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参与环保。只有既当学习者,又当实践者,以学习促动实践、以实践体会学习,才能使青少年从小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做到知行合一,从小做起,养成习惯,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成为提高环保水平的重要人群,是未来环保之路的希望之源。

 

  二是针对不同性别开展环保宣传。调查表明,女性的环境知识较弱,但就现有的家庭结构而言,在生活方面大多还是以女性为主导,她们是决定家庭生活方式的主体,也承担着教育孩子的主要义务,扩大女性群体在环境保护中的影响力意义重大。同时,男性虽然环境知识优于女性,但在实际行为中,由于嫌麻烦、顾面子等思想存在,因此环保行为反而不如女性。因此在制作公益宣传广告的时候,应当注意这些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引导女性加强对节能电器、环保装修一次性投入与后期成本节约和身体健康的效益比较等方面宣传;男性则是控烟、不吃野生动物以及选用节能汽车、减少开车出行等方面宣传。

 

  三是加强对城市外来流动人群的宣传。调查表明,超过八成的被访者表示不会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但其认为公共场所乱扔垃圾的现象相对普遍,除言行不一致外,还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外来人口由于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乱扔垃圾行为。近期一些媒体曝光的事件反映了,这些行为不引起重视,有可能引发城乡矛盾和排外思想,不利于全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因此,对城市外来流动人群的环保宣传教育值得关注,可以尝试在外来务工集中的工厂、社区以及职业中介、培训等机构,适当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二)完善监督机制,规范环保行为

 

  政府部门既是环保行为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更是仲裁者。环保成效如何,不但政府部门引导和参与,更大程度还依赖于监督。

 

  一是强化引导力度。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制定公民环保行为规范,探索公益环保之路,引导、监督市民环保行为。比如要重视公众的参与热情(有88.8%的被访者表示愿意参与环保活动),这就需要一个合理的引导和有序的组织。

 

  二是扩大惩处途径。借助南昌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宝贵契机,加强道德讲堂宣传,倡导保护环境的文明行为,积极探索对居民破坏环境等行为进行惩处的有效途径。

 

  三是倡导自觉环保。充分发挥舆论与媒介的监督作用,对居民的不环保行为在一定范围进行曝光,提高南昌市民的环保自觉性,由被动环保向主动环保转化。

 

  (三)支持公益组织,鼓励环保活动

 

  人人都是环保守护者,也是监督者,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工作,需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真正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一是提供优惠政策与帮助。在机构设立、经费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环保公益组织优惠政策,并在场地提供、交通协调、社会宣传等方面给予帮助。

 

  二是鼓励单位成立环保团体。引导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以行业协会、工会、团委等形式,成立公益性环保团体,并要求相关单位为其提供相关经费、场地和时间上的便利。

 

  三是强化团体与公众监督。积极鼓励除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以外的民间公益团体和个人,对环保行为进行监督,并呼吁相关部门对有争议的民间公益团体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行为,予以明确和支持。

 

  (四)利用新兴媒体,做好环保事业

 

  有了明确的方向,还要有适当的方法。环保宣传、监督和环保活动组织都要与时俱进,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多渠道。

 

  一是根据受众习惯不同,选择不同的媒体。根据网络时代特点,积极运用各种新媒体更好的对接不同的宣传对象。如利用电梯、公交、的士、商场等分众媒体加强对女性、老年受众的环保宣传,利用专业论坛、网络视频、短信段子等工具加强对青少年的环保宣传。

 

  二是多渠道强化监督惩处曝光力度。利用公共网站、QQ、微博、微信、飞信、易信等方式,公布环保数据、环保监督处罚结果,曝光不环保行为,扩大影响,强化效果。

 

  三是广泛扩大环保活动的参与度。利用新媒体,对民间公益环保组织和单位、学校组织的环保团体进行环保活动预告、组织和宣传工作。

 

  环保之路任重道远,创文明城市更应多下功夫--广宣传、拓渠道、扩影响、养习惯、勤组织、齐参与、强监管、倡公益。希望全市环保事业在领导重视和公众支持下,全面提升、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