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幽兰糖画的哀伤
龚保欣正在创作幽兰糖画。
手拿勺子,舀起一勺热乎乎的黏稠糖稀,飞快地泼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一个长柄的铜勺就是“画笔”,一勺糖稀经过糖画艺人的舞弄,10来秒钟就能变成一只蜻蜓、一只蝴蝶、一条长龙。2月28日,南昌市人民公园门口,糖画艺人龚保欣正在熟练地展示自己的高超技艺。
龚保欣靠幽兰画糖手艺行走江湖已有30个年头。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寻找到一位传承人,让幽兰糖画永久流传。
龚保欣,南昌县幽兰镇人,50岁。记者守候多日才在南昌市人民公园找到了他的糖画摊。摊前,不少市民驻足围观。嘴馋的孩子们永远是这门街边艺术的忠实粉丝,他们争先恐后,将小摊围得水泄不通。
龚保欣先拿出熬制好的麦芽糖饼,放置锅中加热熔化,几分钟后,用长柄勺子舀起黏稠炽热的糖稀,飞快地在大理石板上来回浇洒,画出造型。随后,他一手拾起竹签,不断交叉抽丝,一手则继续用长勺掺加糖水。造型完成后,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稍待凝结便插在草把上出售了。
龚保欣是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幽兰糖画的传承人。据了解,幽兰糖画自清代流传至今,创作题材有小说、戏曲人物、吉祥花果、飞禽走兽等,发展到现在还能画出飞机、汽车等。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幽兰画糖人技艺逐渐形成了糖稀久熬不黑、糖人甘甜美味、成型快、不易融化、保存时间长等特点,深受少年儿童喜爱。
谈起从艺之路,龚保欣说他结婚后才接触到糖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见岳父绘制的糖画品种繁多、内容丰富、造型饶有趣味,而绘制技艺更是行云流水,不禁手痒,自此拜师学习幽兰糖画。
学习糖画不仅要耐得住性子,更要美术天赋。如果糖画要出彩,需要经过糖画绘制的专业训练,否则即使能用勺子描出图形,也会缺少神韵。
技艺的精进,全靠自己领悟。一开始学习糖画时,遇到复杂、陌生的图形,龚师傅都会先在纸上用笔勾个轮廓,琢磨许久后,再开始铺糖作画。而如今,龚师傅极为熟练,再复杂的图案也能搞定。龚师傅最拿手的便是画糖龙,倒一条龙需要半个小时,完全是精雕细琢,龙的鳞甲如何走丝、如何浮雕,都极显功力。
20世纪80年代,幽兰有七八名制作糖画的艺人,逢年过节,他们走街串巷,收入不菲,平时顾客也不少。龚保欣儿子龚波回忆,那时的孩子们,买下糖画后总要欣赏许久,才极不忍心地舔上一口,吃上糖画总能开心一天。而他儿时也梦想成为糖画艺人。如今龚波24岁,已经逐渐忘却儿时的梦想,每当见到父亲绘制糖画的场景,童年的甜蜜总会洋溢心中,如今糖画艺术没落了,想起来就伤心。
28岁的女儿龚燕红虽然仍在学习糖画,但她坦言只会将其作为业余爱好。龚燕红认为,糖画艺人慢慢减少是有原因的,糖画工艺受季节影响很大,由于糖画绘制成型后,需要冷却凝固,酷暑季节糖画不容易定型,不适宜销售。此外,糖画销售时间也很固定,主要就是学生上学、 放学时间以及节假日,艺人难以维生。现在的糖画市场并不景气,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购买的人也慢慢减少,导致很多糖画艺人为了生计纷纷开始转行。
但龚保欣不这么认为:糖画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分钱一枚涨至现在的10元一枚,在这段岁月中,他经常会遇到吃着他糖画长大的年轻父母,带着孩子来买糖画,这些都会让他感受到30年的坚守很值。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表示,糖画作为一种正在迅速失传、断代的民间艺术,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各种保护和传承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机制,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充分挖掘潜在内涵和经济价值,开发新的适合现代口味的表现形式,让古老的民间艺术找到自己的市场和空间,这才是振兴幽兰糖画等民间艺术的治本之策。(杜金存 实习生吴俊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