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把中小企业“扶上马送一程”
出台优惠政策 完善服务体系 拓宽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营造中小企业良好的发展环境,事关南昌发展大局。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南昌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达到97092户,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户数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96.11%。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均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2%以上。虽然,南昌中小企业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与南昌“产业强起来”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规模小、服务弱等问题。对此,南昌努力把中小企业“扶上马送一程”,为中小企业营造更加优质、更加公平、更加和谐的发展环境。
成长烦恼:
规模小、融资难、信息滞后
南昌博大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陶瓷电水壶、无叶电风扇的企业。公司曾在小蓝经开区租了2300平方米的场地生产办公,租金一年下来几十万元,给创业之初的企业带来不小的压力。“刚上生产线那会儿,我们已经感受到经济下行的压力。租金、水、电等成本,也让公司发展受阻。”该公司董事长熊水保道出了不少中小企业的成长烦恼。
“一些中小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很难从容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冲击。”在江西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看来,目前南昌大部分中小企业是从事高消耗、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及节能减排等政策的不断推进实施,中小工业企业面临着两难境地:不调整、不转移,就会面临原有所在地土地、劳动力、用水、用电等成本的不断增加和产业发展政策的制约;调整、转移,则不能与原有行业集群、产品配套以及产业链条相衔接。
江西弘扬刺绣艺术文化有限公司今年的销售计划是1.2亿元,但由于融资难无法扩大生产,目前预计只能达到8000万元。公司董事长万素丽告诉记者,自己的厂房和有些大企业面积一样,但在银行只能贷到300万元,那些大企业却可以贷到1200万元。
最近市工信委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我市82%的中小企业反映融资有困难。“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较低,没有达到银行信贷的等级要求。另外,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造成了银行普遍喜欢‘锦上添花’,不愿‘雪中送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市工信委陈姓工作人员说,再加上大多数企业一提融资只知道求助银行,导致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
“90后”刘明和李力刚创业2年了,对省市一些优惠政策的了解比较滞后,常常因此错过申报时间,无法享受优惠政策。两位年轻人的烦恼是:目前南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信息发布不均等。
记者从市工信委获悉,截至目前,我市约有各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50个,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服务机构的建设规模仍不大、服务水平还不高,甚至在个别县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还是空白。不健全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迫切需要。而商业性较强的中介服务公司,由于收费昂贵,令许多中小型企业望而却步。
优化环境:
完善服务体系,拓展融资渠道
今年5月,通过南昌小微企业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帮助, 南昌博大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从小蓝经开区搬进了位于昌安路与高新南大道交汇处的创业梦工厂,其租金一年立马节省了40多万元。如今,该公司业务蒸蒸日上,已与非洲的津巴布韦签下了100万个的陶瓷电水壶订单。
南昌博大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只是2015年南昌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中受惠企业之一。据了解,该项行动中,南昌还将重点扶持一批成长型企业;培育5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申报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认定;认定一批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完成20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
同时,今年南昌将创建“初创企业孵化基地”,帮助入驻孵化企业提升经营管理能力,解决企业在孵化期遇到的各种困难,提升小微企业创业成功率。同时,建立“以南昌首个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枢纽,县(区、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平台为触角,41个国家级、省级、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支撑”的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协同,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投融资、创业、人才与培训、技术创新与质量、管理咨询、市场开拓、法律方面服务的南昌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能见效”的一站式服务,使其成为中小企业可以依靠、值得信赖的服务品牌。
促进担保行业的规范发展,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今年南昌将力争出台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发展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政策措施;推动南昌小微企业在国家“新三板”挂牌;在南昌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面实施“财园信贷通”融资产品;充分利用全球网融资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开展常态性网上银企对接活动。
此外,我市还将设立“洪城众创”资金,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众创空间,给予适当经费补助;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支持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在昌创新创业和本土科技人员在岗或离岗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记者 万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