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棚户区改造系列报道之一 高位推动圆百姓“安居梦”

09.01.2014  12:54

  2013年,南昌市棚户区居民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这一年,南昌市10个旧城改造项目一一启动,150余万平方米的房屋除旧迎新,近9000户居民告别“蜗居”,迎来全新的生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科学决策、高位推动,南昌市各级党委政府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全力推进南昌市棚户区改造,南昌市棚户区改造形成了“政府为人民、搬迁起高潮、百姓别棚户、旧城换新颜”的生动局面。

  科学决策,符合群众意愿

  “房屋小半间,抬头能望天;三世同堂住,睡觉肩并肩。”在过去的万寿宫、十字街等棚户区,多数居民一家挤在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夏天漏雨、冬天进风、如厕排队、白天点灯,居住条件十分恶劣。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成了棚户区居民几代人的梦想。

  2013年7月13日,省委书记强卫冒着酷暑深入南昌市棚户区调研,看到破败的房屋、简陋的居住条件和极大的安全隐患,心情十分沉重,他真诚地对居民们说,让我们一起想办法,一起努力改变居住环境。

  群众期盼的,就是政府该做的。2013年7月22日,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写进了重大民生工程。强卫同时强调,要抓住机遇,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推进力度,用真情下决心花气力解决好这个问题。

  《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下发后,省长鹿心社在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一定要把这项民生工程、发展工程落到实处。

  紧接着,我省出台《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未来5年改造各类棚户区63.7万户的任务;首次启动专门针对棚户区改造的大规模融资,千方百计解决好这一改善民生的“托底”工程。

  棚改号角吹响,群众翘首以盼。

  立说立行,用行动取信于民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居住问题,这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南昌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建洋坦言。这些年,南昌市发展的重心在红谷滩等新城区,老城区基本没动。现在南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出老城、新城协调改造、同步推进。尤其是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之后,南昌市迅速行动,立说立行,把旧城改造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力度前所未有。

  用真情、下决心、花气力——南昌市迅速成立旧城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市委书记、市长分别担任组长和总指挥,全市上下一盘棋。短短几个月,青山南路、郭家庄、万寿宫、十字街、青山湖西岸棚改项目一一启动,拆除了500多万平方米的破旧危房。

  2013年10月22日,省委书记强卫再次来到南昌市棚户区调研,走进住户家中,倾听对棚改的意见建议。每到一处,强卫问得最多的是群众安置问题。他一再嘱托,安居才能乐业,要千方百计帮百姓圆一个安居梦,并承诺“每个关键环节我都要来看”。

  2013年12月1日,南昌市十字街棚户区改造征迁进入攻坚阶段。强卫兑现承诺,第三次来到十字街。看到居民排着长龙争相签约,即将搬迁新居,强卫很高兴,称赞南昌市棚改工作“决策好、政策好、工作好”。

  半年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就棚改工作进行实地调研,督促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落实。

  政府真诚的关心关爱,让棚改户感到温暖。征迁户涂定益是位老党员,因为产权手续没办完,还有5平方米的补偿没拿到手,可他却坚决支持拆迁,因为他“相信政府,不愿拖国家后腿”。

  真抓实干,圆百姓新居梦

  棚改是城镇化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它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发展工程。

  让群众从“忧居”到“宜居”,考验着政府的决心和智慧。在征迁工作中,南昌市“不与民争利、阳光征迁、群众工作法做征收工作”三原则深得人心,政府最大限度让利于民。面对资金难题,南昌市找到了一条“市级统筹、综合平衡”的破解之路,通过南昌市土地储备中心、6家市属国有平台和社会力量共同筹措资金,这个“1+6+X”运作模式已融资250亿元。

  “离开棚户区住不起房”是棚户区居民最大的担心,而一项项优惠政策让棚户区居民看到了希望——征收住房不足36平方米的按36平方米房屋进行安置补偿,提前签约可领1.2万元奖励,困难户申请廉租房优先配租……

  真抓实干,赢得了棚户区居民的拥护和信任。万寿宫街区1232户征迁户,都不能就近安置,但第一周就完成了征收任务的40.99%,仅42天就基本完成房屋征收任务。十字街棚户区涉及征迁户2862户,棚改签约第一天,就有800多位居民凌晨开始排队领取搬迁序号,到今年1月1日,签约率已达99.7%,房屋征收任务基本完成。

  在十字街265号住了大半辈子的秦强,搬出了11平方米的老宅,住进了一套39.7平方米的新居。1月3日,捧着崭新的房产证,老人喜极而泣:“盼了20多年,这次终于搬家了。”

  随着棚改的继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住房困难群众一定能早日实现“安居梦”。

  本报记者黄继妍

 

来源: 中国江西网-江西日报
编辑: 李成城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