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非遗”南昌清音传承乏力 走进校园找传承人
原题:江西“非遗”南昌清音传承乏力 曲艺专业演员仅20余名
清亮的唱腔,优雅的曲调,独具南昌特色的有趣唱词。南昌清音作为江西民间曲艺的一个门类,有说有唱有扮相,吸收了江南一带民间小曲的元素,又结合自身特色形成了南昌特有的民间曲艺曲种,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然而,这门独特的说唱艺术却正走在灭绝的边缘,全部的专业演员也就20余人。为了把这项传统的艺术传承下去,记者了解到,已经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昌清音,走进学校建立保护基地,并在校园中展开清音的教学实践。
历史
迎亲嫁娶都要请清音班子
“现在说起清音,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陌生,但是南昌清音在清朝时期就已盛极一时。”南昌清音发掘者,原南昌东湖区文化馆馆长舒筱玲介绍说。作为极具南昌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南昌清音流行于南昌、新建两县及宜春、上饶、吉安和景德镇等地,盛行于清嘉庆初年,扬州清曲对其影响很大,又吸收了邻近省份湖北、湖南、安徽等地传入的小曲,加上本地流行的民间小调,曲调趋于丰富。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又从赣剧和南昌采茶戏等戏曲剧种中吸收养料,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据介绍,南昌清音更多的是那种让人倍感亲切的市井气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庶民百姓,家有迎亲嫁娶、孩童增岁等重大喜事都要请上清音班子营造氛围。
新中国成立后,南昌清音朽木逢春,新文艺工作者对南昌清音进行了整理和改革:一方面改编演唱传统曲目,如《昭君出塞》、《僧尼缘》;一方面又创作了革命历史题材和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段子,有《歌唱八一城》、《学雷锋》等。
几十年来,南昌清音的表演形式不断完善,发展成为南昌重点曲艺。每逢重大政治接待或重要演出时南昌清音都是一个风格独特的节目。1965年,朱德来南昌后点名要听南昌清音。1963年,南昌清音《毛主席像太阳》、《天上星星爱月亮》、《昭君出塞》、《三枝花》参加“谷雨诗会”音乐周演出,被评为优秀节目;1976年6月创作曲目《接孙孙》随江西省曲艺演出队参加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曲艺调演。
现状
专业演员仅20余人
“你知道南昌清音吗?”“不知道。”“有听家里人说过,但是具体情况就不知道了,也没有听过。”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时,多数南昌市民表示不清楚南昌清音或者只是知道有这种艺术。
“南昌清音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变革,多元文化的引进导致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专业演员受演出市场新艺术的诱惑,耐不住曲艺的寂寞,忍痛辞职另谋他就,南昌清音艺术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现在专业演员也就20余人。”舒筱玲说,这也让她觉得遗憾不已,因为南昌清音有清末民间小调的遗音,有浙杭、湖北等地的民间原声、原始的音乐,对研究明、清历代的江南一带的民间音乐和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发展
古老曲艺走进校园
去年10月28日,在南昌清音当代传人范金莲和熊莹莹的率领下,一曲《今日犹闻瀚墨香》在神州大地娓娓唱响,斩获第十六届全国“群星奖”金奖,再次唤醒了南昌人对于南昌清音这项传统曲艺瑰宝的回忆。
“学南昌清音首先就必须会说南昌话,然后身段、乐器都要达标。”南昌清音作品《今日犹闻翰墨香》以文南词音乐为主旋律,表现的是王勃书写《滕王阁序》的千古佳话,整个曲目有多个角色,包括王勃、阎都督及其他宾客等人,经过现代的改编,先后赴上海、台湾、韩国多地演出,广受好评。
而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南昌清音《今日犹闻翰墨香》的演员多数是“80、90”后,1992年出生的罗超凡是里面最小的一位。“我第一次听到南昌清音时,就被那清亮的唱腔,优雅的曲调,独具南昌特色的有趣唱词所吸引。”罗超凡说,当时他就觉得南昌怎么还有这么美的古老艺术,而且他也非常希望通过他们这一代的努力让其重现光彩,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门古老的艺术。
罗超凡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因为目前南昌清音表演艺术已走进学校,与江西职业艺术学院建立了传承保护基地,并由江西省文化厅授牌。江西职业艺术学院已向省教育厅申报教学教研、课题,并列入该院音乐系的专业课,其他系的必修课。目前已培训教师2人、学生10人,范金莲在该校收徒1名。
展望
打造农民工子弟艺术团
“近500年的南昌传统曲艺如果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我觉得是一种罪过。”舒筱玲说,南昌清音是唯一在南昌市形成并发展的在全国有着一定影响的曲种,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下去,而且打算从娃娃抓起。
在南昌东湖区的阳明小学和青桥小学是两个以农民工子弟为主的学校,由于孩子的父母比较忙,孩子放学之后怎么办是让家长和老师头疼的问题。看到这种情况后,东湖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就和学校合作,相关人员在学生放学后去学校教授京剧,等到家长下班之后再去接孩子回家。舒筱玲说:“教授京剧的效果很好,孩子们出去比赛都获奖了,我们现在也打算把南昌清音渗透进去,打造出一个农民工子弟艺术团,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孩子身上生根发芽开花。”
(中新网江西新闻2月21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