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清音传承300余年 正申报国家级非遗
中新网江西新闻11月7日电(苏路程) 记者7日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文化馆了解到,大致形成于清嘉庆初年、传承300余年的南昌清音正筹备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昌清音是江西民间曲种之一,发端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大致形成于清嘉庆初年,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和一般曲艺相比,南昌清音表演形式更丰富,有说唱、有扮相,乐队有二胡、扬琴、月琴,演员用“南昌官话”演唱。
66岁的范金莲是南昌清音的第七代传承人,1962年开始学习南昌清音。在她的印象中,由于曲调优美、形式丰富,南昌清音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别受欢迎,“那时候,百姓有家庭喜事、店铺开张都会请清音班子表演,特别是逢年过节,我们每天要赶三四个场子。”
文化大革命时,南昌清音几乎成绝唱,清音队伍老化,老曲无人整理,新曲目创作停顿。近些年来,由于受多元化艺术大潮冲击,南昌清音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年轻人对南昌清音不了解。
为抢救挖掘南昌清音,南昌市近年来成立专门普查班子寻找老艺人,整理传统曲目,并将其引进高校、剧团,培养了一批80后、90后的清音演员。经过多年的抢救、挖掘、保护制作,南昌清音已经2011年入选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南昌市东湖区进一步加强对南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全面普查、搜集、整理现存的传统手抄编撰《南昌清音曲目集》,给代表传承人的“看家”曲目制作音像资料。目前,该区正全面筹备,把“南昌清音”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文化馆馆长闵思龙认为,南昌清音的曲目讲述着每一个朝代的政治、军事、文化和人民生活的故事,反映了南昌市民间民俗活动的全部内容。
闵思龙称,南昌清音有清末年间民间小调的遗音,有浙杭、湖北等地的民间原声、原始的音乐。“它的丰富内容、基本特征及传承历史在我国音乐界中实属罕见,对研究明、清代的江南一带的民间音乐和历史文化背景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