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间南昌现首部电话 民国流行"摇把子"
电话,是人们生活亲密的伙伴,沟通信息、联络感情都离不开它。记者了解到,南昌第一部电话出现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电话线路从进贤门到德胜门全长约5公里。民国年间,南昌人广泛使用“摇把子”电话,这种电话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在使用。程控电话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后,迅速成为南昌人的“新宠”,当年要装电话的市民甚至一度将营业厅柜台挤碎。随着移动电话的流行,固定电话失去了昔日风光,现在,南昌已进入“智能移动时代”,通信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
南昌最早的电话出现于1906年
据江西电信老员工、江西省通信管理局通信志编纂人员彭林介绍,南昌最早的电话出现于1906年。“当时,江西试验场与农工商矿局常有联系,但它们一个位于进贤门外(现绳金塔附近),一个位于德胜门(现八一桥头),联系很不方便。于是农工商矿局买了两部德国造的电话机,首次架设了从农工商矿局到江西试验场的直达电话。这条线路全长约5公里。”彭林对记者说。
当年11月,官办“江西德律风(Telephone)总会”成立,1909年改为商办,由商人邹彦莹等集资5万元承办,更名为“江西商办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地址位于后墙路。但在几十年的经营中,该公司逐渐走下坡路,管理不善、设备陈旧、通话不畅,被民众称为“聋子公司”。1934年,江西商办电话股份有限公司被下令停办。
与此同时,南昌的长途电话业务也在萌芽发展。1930年,南昌至樟树段长途电话通话,但此时的长途电话仅供军政所用。1932年,相关部门利用南浔电报线试办南昌至九江的长话业务,当年12月14日正式通话。每次通话完毕后暂收大洋一块,初办时虽然业务量很少,却是南昌公众长途电话之始。
民国年间“摇把子”电话是主流
家住马家池社区的八旬老人裘彪,向记者描述了他第一次见到电话时的情景:“解放前在一家银行,我看到有人在打电话。电话是黑色的,手柄很长,话机侧面有一个摇柄,打之前要猛摇几圈。”
裘彪所说的“摇把子”电话,学名叫“磁石式电话机”。据彭林介绍,这种电话机的发电原理与发电机是一样的,电话机内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磁铁,两块磁铁中间就是一个磁场,当中间有一个线圈经过并转动时,切割磁力线,就会产生感应电流,手柄摇得越快,产生的电流就越大。有了电以后才能通话,先打到总机,由总机转到想联络的号码。“摇把子”电话是南昌早期的电话,虽然原始,在那时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裘彪说,解放前他几乎没摸过电话:“那时能装得起电话的不是高官就是富商,普通百姓想都不敢想。如果有谁打过一次电话,都要被旁人羡慕好久。”
日寇入侵使南昌电信业损失惨重
1934年,当时的交通部接管江西商办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派上海电话局局长为南昌电话局筹备主任,并将原计划给镇江电话局的600门共电式交换机调来南昌装用,使南昌市话首次结束了手摇振铃的接续方式。
什么是“共电式电话交换机”?彭林告诉记者,它是由电话局集中供给用户通话电源的人工电话交换机。这种交换机的用户话机无需自备电源,在电话局内设蓄电池集中向用户供电,同时用信号灯代替了号牌,简化了人工交换机的结构。共电式电话交换机在南昌安装后,各界用户都称方便,装机需求骤增,至抗战前,装机总容量已达到780台。但是日寇入侵南昌后,共电式电话交换机设备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抗战胜利后,南昌市话又恢复使用磁石式交换机,倒退到手摇振铃的接续方式。由于日寇入侵,南昌刚刚兴起的市话线路建设惨遭厄运,至解放前夕,市话线路仅为31.2杆公里。
打长途电话必须去电信局排队
新中国成立后,南昌通信业得到较快发展。至1952年,市话线路发展到63.32杆公里。1954年,为提高通信质量,相关部门安装了1500台复式共电交换机,取代原程式复杂、东拼西凑的旧设备,不仅使南昌市话通信第二次结束了手摇振铃接续方式,而且统一了机型,便于维护。彭林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初期,南昌依然广泛使用“摇把子”电话,“农村地区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在使用”。后来还出现了拨盘电话,这种电话一直用到程控电话兴起前。
虽然电信业在迅速发展,但那个年代私人装电话还是少之又少,打长途电话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家住井冈山大道的谢爷爷还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打长途电话必须去电信局,“到那里先填一张单子,写下你的姓名、单位、职务等信息,然后取一个号,到等候区等候。”谢爷爷说,打电话的地方是一个小亭子,叫到号就进去,拿起电话与总机联络,通过总机再联系被叫方。
彭林告诉记者,那时长途电话总机是一个很大的操作台,前面坐了一排话务员,通常是女性。她们接到电话后会问对方“要哪里”,然后把指定的插头插到被叫方的圆孔里,使双方通上话。裘彪说,由于工作关系,他以前经常打长途电话,但是每次等候的时间最少是2个小时,有时甚至要等上一天,“主要是因为排队的人太多了,还有就是打到对方,对方要去找人,这个过程也是很花时间的”。谢爷爷说,以前打长途电话不仅等候时间长,通话质量也不太好:“几乎是对着话筒吼,对方还是说‘听不清,听不清’。”
“装电话的人把柜台都挤碎了”
据彭林介绍,改革开放初期,电话资源紧张在全国都是比较突出的现象,江西省政府把引进程控电话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从外国引进了不少先进设备。那时候,人们沟通信息、联系业务的需求也很旺盛,于是装电话在南昌掀起一股热潮。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装电话的人真是挤破门。孺子路的电信局营业厅,深夜都有人排队,开始营业后,人潮一下子涌进营业厅,把玻璃柜台都挤碎了。”回忆起当年的景象,彭林至今仍感叹不已。虽然那时装一部程控电话的费用高达5000元,但仍有很多人提交申请,有些人等了半年、一年才装上电话。
家住叠山路的熊艳还记得,当年她家装了一部程控电话,全家人跟宝贝似的供着,“妈妈特地做了一个小木盒装着那部电话,平时经常拿出来擦擦。每次电话铃响起,我们总是很兴奋,争着去接。当时我们那个单元楼只有我们家有电话,邻居们都很羡慕。”熊艳说。装电话的热潮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电话在那个年代成为一种财富的象征。
上世纪90年代步入“移动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手机开始在南昌流行开来,通信业逐渐迈入移动时代。江西的移动电话自1992年开通后,由于它可移动的突出功能和其他特点,备受人们青睐。1993年,仅南昌用户数就由上年的1510户增加至4406户,1995年更是激增至31550户。
熊艳告诉记者,2000年前后她读大学时,购买手机已经成为“同学圈”的时尚。那时候一部较好的手机要数千元。“以前的手机都是非智能机,比较大、比较厚,发短信得一个字一个字打拼音。大学生最喜欢发短信,没事就发上一条,还有就是玩游戏,打发无聊时光。”熊艳说。移动通信时代的到来,让曾经火爆的固定电话安装业务渐渐冷清下来。时至今日,智能手机已经普及,通信的方式越来越多元,不少人家都主动停机,专门使用移动电话。从“摇把子”电话到程控电话,再到移动电话,100多年间,南昌通信发生了巨大变化,折射出社会的发展与变迁。(首席记者 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