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闹元宵”传统民俗 期待传承成众望

23.02.2016  11:11

中新社南昌2月22日电 题:南昌“闹元宵”传统民俗 期待传承成众望

作者 苏路程 姜涛

为迎接元宵节的到来,连日来,在距离江西南昌市中心约15公里的东城村,一场场隆重的传统舞龙灯、抬轿子民俗活动让平日冷清的村子热闹起来。

在东城村,整个舞龙灯的队伍包括12条龙灯、13顶轿子,由数百人组成。参加巡游的龙头长1.5米,用木板、竹篾和彩纸精心制作而成。

巡游时由自发组织的舞龙队伍绕村一周,之后进入村中开阔场地进行表演。现场气氛热烈,四面八方赶来观灯的民众把路围得水泻不通。

东城村李氏东山支元宵龙灯会负责人李木保告诉记者,从自己记事起,每年这个时候,村里都会如期举行舞龙灯闹元宵活动,这一天也是村子里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

头上披着毛巾的李松是位舞灯手。他说,这是祖先传承下来的活动,有特殊的文化内涵,但一年只能参加一次,“这个活动让人放松,很舒服,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希望以后能越办越好。”

采访中,无论是年长村民还是年青一代,乃至前来观看民俗龙灯表演的周边民众,都期待这一传统民俗能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

从前年开始,每年这个时候,住在南昌城区的曾涛都会前来观看舞龙灯表演。他说,随着城市的发展,不少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都消失了,“我老家原来也有玩龙灯等闹元宵的活动,但现在没了,但愿这个村子的传统民俗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中国的节庆文化是有文化符号的,比如吃粽子、划龙舟是端午节的符号,赏月、吃月饼是中秋节的符号,舞龙灯这个民俗活动是元宵节的符号”,江西民俗专家梅联华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文化符号是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重要载体,也是民众展现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

“在如今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不少文化符号日渐消失。”梅联华建议,政府应把各类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培养传承人、举办培训班以及提供文化场所,让更多民众加入到民俗文化传承的行列中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