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返乡笔记走红 “知识的无力感”引争论
核心提示|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截至昨晚9点30分,该文在微信公众号“市政厅”上阅读量已高达58375次。近似“疯狂”的转发量让作者王磊光感到不安和不理解,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媒体事件,自己不过是“不小心卷入了其中”。
“知识的无力感”引发争论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80后博士生王磊光,如今在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上学。在这篇笔记中,他描述了自己返乡的见闻:交通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但家乡人与人之间联系渐渐疏远,而农村里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压迫,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
此文在春节期间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并收获诸多回应,有肯定的声音,也有争议之声。随之,一篇署名为“古鱼”的《又一篇博士生返乡笔记:从一而终的稳定生活更可怕》也在网上发布,以另一位来自乡村的文科博士生视角看乡村。古鱼对农村大学生“近年情更怯”的现象表示不认同,在他看来读大学的观念应该改一改:“无论乡村还是城市,读书不会无用,读过大学的人相对而言会有更高的成长空间,以后贡献越大,拿钱也就越多,而不是一毕业就能兑现很多钱或一毕业就加入体制内获得某种‘人上人’的身份优越感。”
对于返乡笔记引发的争议,王磊光回应道,自己从未说过读书无用,只是强调知识的无力感,“本来读书出来是应该有所为的,但是回到家乡却不能做什么。”
这篇笔记实际上是一篇演讲稿
除夕之际,王磊光不断接到朋友的电话,他才知道自己的返乡笔记在这个春节火了。这是他没有预料到的,也感到不安。事实上,这篇文章是王磊光应邀为“我们的城市论坛”所写的一篇演讲稿。
王磊光这篇笔记也获得了自己的导师——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教授、主任王晓明的称赞:“分析得很真切。”博导王晓明表示,读了返乡笔记最后一部分“知识的无力感”,也同样感到心情沉重:“从现代早期到上世纪90年代,从农村出来到城市求学的人,总体上是能够以自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让其他没有这个机会的人信任‘求学是人生正道’的,有这个信任在,城市里的进步力量反哺乡村的可能就存在。但现在的情况,似乎越来越像上世纪80年代晚期90年代初的上海:出租车司机每月赚1400元,当得知我一个大学副教授每月才600元的时候,很同情地看着我:‘算了,下海吧!’”
“突然出名”?感觉很不真实
王磊光觉得,自己这篇文章没什么了不起,也不是他理想之作,这种“突然的出名”让他感觉很不真实。
他知道,不管自己说什么,都会有各种评论出现。对于自己的文章引发的有关农村大学生出路问题的讨论,王磊光表示,“我所说的,是80后大学生出路难的问题,这里有一个背景,即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毕业生相比,当时他们大学毕业之后是能够改变自己甚至家庭的命运,而如今的80后大学生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但绝大部分人的出路是艰难的。”如今,媒体陆续找到他,但王磊光希望人们不要关注他本人,而去关注现实的中国。Y
据南方都市报
返乡笔记经典段落
“你会发现,普通火车与动车的氛围完全不同。在动车上,相对比较安静,大家不是玩电子产品就是睡觉,相互间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车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热烈地交流,还有打牌、吃东西的,做什么的都有,也有用劣质手机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担心打扰到别人,也没有人认为别人的做法对自己是一种干扰。慢车上的风格是粗犷的,是人间生活的那种氛围。”
“我觉得,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在老一辈那里,这种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时空里,但对年青一代来说,大家的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了……大家拜年,不再是为了亲戚间互相走动,馈赠礼物,交流感情,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辈都不在世了,新一辈的联系也就慢慢断了。”
网友感慨
Be-cause我是巨蟹座:博士生返乡笔记说出了人生,说出了落叶归根,回忆起来自己的满是伤感!
Amo:回家发现,大家都盖上了2层楼房,基本上都空着,平常也没人住。村子里空了好多房子,过年了,都在家打麻将,串门少了,来来去去都是给红包……
明少oo:这篇文章看得我有点担忧,有点惭愧,因为它说出了真实状况,句句到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