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从未给中国画家颁奖项
近日,法国巴黎一位地方官员证实:“卢浮宫从未给中国画家颁过金奖或其他奖项”,这些所谓奖项和证书,均是由卢浮宫地下商业场所卡鲁塞尔厅批量 “制造”或“生产”的,这不免让许多中国艺术家陷入了尴尬境地。而所谓的卡鲁塞尔厅,不过是卢浮宫为解决日常维护资金压力而开设的地下商业展厅,只要出 钱,谁都可以举办任何形式的画展。
通过艺术掮客,花上几万元,甚至不用出国,就能换回一堆“奖状证书”和“大师”的头衔,艺术圈里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乐于参与这样的“生意”, 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无非是对虚荣和利益的追逐。卢浮宫在艺术界的地位毋庸赘述,能够与其沾上边,便能为自己安上“名家”的称号,与倾尽心血的艺术苦 修之路相比,在卢浮宫办展“镀金”能赢得不明虚实的公众追捧,而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行情也会水涨船高,可谓是一条捷径。
国内文艺界曾经被“金色”晃晕过眼睛。维也纳金色大厅“镀金”之旅一度在音乐界“如火如荼”,而美术界此风也由来已久。早在2006年,本报就 曾报道某画家通过关系向卢浮宫馆长私人赠送一幅个人作品,便宣布画作成为“馆藏”,掐指算来已近十年,此类情况却呈愈演愈烈之势。“卢浮宫国际美术展金 奖”“评委会金奖”“创意金奖”……如此推陈出新,利用的无非是国内艺术圈中一部分人对于“国际奖项”的盲崇。本质显露之时,对这种所谓的“金奖”,我们 的艺术界怎能不保持高度的清醒和警惕。
中国艺术家到国外办展本是传播中华文化之举,理应堂堂正正,但无意中竟开创了获“卢浮宫金奖”的诸多纪录,这不由得让人汗颜。诚如专家所言,文 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命体现,也是这个民族能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基因身份证”。在当代人文艺术领域,西方的确有不少值得中国艺术家借鉴学习的地方,但因 急于获得外界认同而产生的焦虑则有可能畸变成“只要西方赞赏,就能高人一等”的迷信。其实,基于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与传统,我们完全应该有底气和资格充满 自信。
扯下“卢浮宫金奖”的面纱,被晃眼多年之后,也该到“清心明目”的时候了。(徐维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