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奉新县残疾人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04.02.2016  17:37

      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是他们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的一条根本途径。残疾人虽身有残疾,但是热爱劳动,珍惜机会,渴望自食其力,实现人生价值,同样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关注残疾人就业,其核心内容就是关注残疾人的收入,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给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机会,缩小他们生存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之间差距,从而更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为了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我们采取听取基层情况介绍、召集部分残疾人开展座谈、访问福利企业、走访残疾人个体创业带头人等形式,就我县残疾人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县残疾人就业工作基本现状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就业工作,始终把残疾人就业工作纳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安排谋划,各级残联部门把推进残疾人实现就业作为助残扶残工作的重要内容,深入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就业条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残疾人就业,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残疾人特征的“集中就业安置,分散按比例安置,个体从业安置”就业新模式,残疾人就业形势较为稳定。根据2014年全县残疾人普查结果显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3260人,到今年上半年为止,全县累计已有2026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62 %。(一)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稳步推进。根据《江西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条例》有关规定,全县范围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企业等,均应按照本单位从业人员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不能按照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每年度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扶持和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目前,全县按照推荐安置残疾人就业为主,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辅的原则,稳步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据统计,近十年来,累积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分散安置60余名残疾人就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随着社会年平均工资以10%的速度增长,2015年征收残疾人保障金达170万元。(二)残疾人集中就业卓有成效。目前,我县分层次安置残疾人集中就业2026人。一是通过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发展壮大了七家残疾人福利企业,先后推荐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1350人次,福利企业按照“同工同酬、适当照顾”的原则,为大量残疾人解决了就业问题,许多残疾人通过福利企业获得了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来源。二是通过盲人按摩机构实现视力残疾者的就业。盲人作为残疾人中最困难的群体,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但盲人没有视觉干扰,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这些特点使其特别适宜从事按摩工作。目前,我县的盲人按摩保健机构发展迅速,2014年底全县在残联登记的盲人按摩机构已达7家,安置盲人及推荐外县按摩店就业的盲人57名,为盲人实现就业开辟了一条新路。三是争取政府重视,为172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和农家书屋管理购买了公益性岗位。(三)残疾人自主创业方兴未艾。近年来,县残联在促进残疾人就业过程中,高度重视鼓励和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通过提供政策优惠、搭建创业平台、开展技能培训等多种措施,积极引导和帮助残疾人自主创业446人。对缺文化、资金、技术的农村残疾人,实施危房改造、扶持种、养殖业等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村贫困残疾人自食其力,本土安置。积极创办扶贫基地,扶持残疾人基地7个,安置残疾人70人。

      二、残疾人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县在安置残疾人就业方面,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安置残疾人在福利企业集中就业,这一直是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一条主要渠道。二是残疾人自主创业,主要是从事养殖、三轮车营运、家电维修、修鞋补锁、废品回收、盲人按摩等。三是各用人单位分散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近年来,我县通过依法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努力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鼓励和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创业,残疾人就业率逐步提高,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从深度分析,残疾人就业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从劳动力就业的全局看,残疾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残疾人由于自身条件的缺陷,如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一技之长、择业工种受限等,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局面依然严峻。此外,社会认识对残疾人就业重视不够,认为健全人甚至大学生就业尚且困难,何况残疾人。部分企业仍存在歧视残疾人的现象,有的同工不同酬;有的企业认为接纳了残疾人,有损企业形象,宁愿缴纳保障金也不愿意安置残疾人。(二)从残疾人群体看,部分残疾人择业观念不正确。有些残疾人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摆脱不了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具备参与社会竞争的积极态度。(三)从残疾人就业的机制看,政策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近年来,我县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发展,但与残疾人就业实际需求也有不相适应的地方,有的设限过多,不够宽松;有的刚性不强,操作困难。在残疾人自主创业方面,政策扶持力度明显不够,小额贷款没有正常运作,单凭微薄的扶贫资金影响不了他们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在集中就业方面,由于残联不参与社会福利企业审批和管理,福利企业作为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发挥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残疾人就业集中安置。(四)从就业服务机构看,还没有达到规范化建设。我县特别是各乡镇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还没有按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机构设置、管理方式、岗位设置等实现规范化建设,服务流程和服务内容不够规范和完善,职能弱、人员少、场地小,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的能力明显。(五)从残疾人就业的收入看,工资普遍偏低。很多企业给残疾人的工资一般在1000元左右,基本没有实现同工同酬,各种保险也很难依法落实。三、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几点建议和对策残疾人是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重、扶持难度最大的特困弱势群体。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脱贫致富,既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同步全面小康目标任务实现的前提保障。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就业条例》,认真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保障残疾人充分就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既有值得总结的经验,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1、在安残用工政策上乏力。不少单位或企业忽视社会责任与公平,对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贯彻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法规要求上打折扣,少数甚至连残保金也没有足额缴交。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我县部分企业不景气,造成残疾人就业形势严竣。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县机关事业单位近十年来仅安置残疾人60余人;到2015年底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只有155人,比2013年减少753人。 2、在就业服务上有缺失。一方面残疾人就业服务尚未纳入社会就业服务工作大局,另一方面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基层工作网络有名无实,造成残疾人求职信息渠道不畅,导致残疾人择业机会受限。据调查,目前占全县总人口的6.3%残疾人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3260人,已就业2126人,低于全市残疾人就业率的平均水平。3、残疾人就业技能低弱。通过走访企业座谈发现,受自身条件和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县残疾人就业层次普遍较低,绝大多数缺乏一技之长,从事一般机械简单或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流水线作业,比如手工编织、物品分类等工作,可替代性较高。帮助残疾人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建议:1、要积极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以全国助残日等活动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保障残疾人就业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保障残疾人就业法规政策的知晓率,增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参与安置就业工作的主动性。要充分挖掘宣传残疾人自主创业的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激发残疾人自身内在动力,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关心、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的良好氛围。2、要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达标建设,确保配套设施落实。要采取多种形式,有步骤、分阶段摸清残疾人的基本情况,重点掌握就业年龄段残疾人中失业人员的就业愿望、培训需求、创业意愿等信息,并按照一人一档的方式建立动态台帐。要充分发挥基层就业服务平台的作用,设立残疾人就业服务窗口,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帮扶等公共服务。3、要巩固和拓展残疾人的就业创业渠道。建议政府出台激励措施,动员社会力量兴办中小劳动密集型福利企业,引导鼓励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要建立县直单位岗位预留制度,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以精准扶贫为契机,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人社部门要多设置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要鼓励和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适当降低残疾人创业信贷准入门槛,建立健全信贷担保机制。推动政府兴办的商铺、摊位和便民服务网点优先安排残疾人经营,并在摊位费、租赁费、管理费方面给予适当减免。残联要有计划地购置或租赁“爱心商铺”,无偿或低偿提供给残疾人或安置残疾人较多的爱心企业,作为创业实训基地。4、要大力提高残疾人就业竞争能力。根据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的需求,加大残疾人免费培训力度。鼓励残疾人报考各类职业技术学院,落实免费教育和特殊教育补贴政策。引导职业学校、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式、委托式、储备式的培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结合技术革新、新技术新工艺应用,采取名师带徒等形式,着力提升残疾员工的技能。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建立残疾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免费为残疾人开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升就业层次,帮助残疾人实现不出家门也能就业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