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年末“打虎”忙 改革“实惠”不局限于法治

14.01.2015  12:17

 

   中青月度舆情指数(2014年12月)

  “中青月度舆情指数”是中国青年报社中青舆情监测室设立的一项舆情公共服务产品。旨在以问卷调研方式,针对2014年12月1日~31日发生的舆情热度排名前20位的热点舆情事件,向专家学者、政府公务员、媒体人、意见领袖、普通网民5个群体收集民意。不同群体从中青舆情指数样本调研库中,随机抽取。5个群体样本选取量一致。

  中青月度舆情指数以信息覆盖率、应对能动度、回应到达率、答复识别率、舆情满意度5项指标,根据5个群体的“打分”,加上中青舆情监测室对热点事件的监测数据和分析,经加权计算,形成衡量各地、各级政府机关的舆情响应能力的指标,以期和读者一同推动社会进步。王帝制表

  今天,中国青年报社中青舆情监测室发布2014年12月“中青月度舆情指数”(总第18期)。

  2014年的最后一个月,注定被铭记。

  这一月,澳门回归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高居舆情满意榜第一二位;这一月,“周永康被处分”、“令计划被调查”两起反腐大案稳居满意度三四位,完美收官“打虎年”;这一月,3起全民关注的案件亦跻身榜单。聂树斌、呼格吉勒图、林森浩3人再度引发网民热议,司法部门对这3起案件的处理获得了较高满意度,显示公众对于司法公正的审视与期望;这一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动产登记有法可依……诸多榜单内外的改革措施,激发了网民对未来的憧憬。

  相较之下,群体性安全事故如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廊坊幼儿园教室坍塌等,让2014年岁末多了一抹悲伤。河南“艾滋病拆迁队”事件名列本期舆情榜单末尾。

   岁末打虎忙

  岁末,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反腐月度成绩单。

  自周永康落马后,网络舆论场就对如何处理“战果”,议论纷纷。主流意见表示,对贪腐分子不可顾及颜面,要依法进行审判。然而,随着“石油帮”、“秘书帮”、“山西帮”的覆灭,反腐“悲观论”喧嚣尘上,“再反下去会不会散人心”、“还能不能反得下去”……

  这些言论随着12月5日周永康被开除党籍、移送司法机关,戛然而止。

  2014年12月5日0时至12月7日0时,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2000条网民观点显示,78.5%网民惊讶之余,表示属于“意料之中”。

  中青舆情监测室的统计同时显示,此消息公布48小时内,“法治大于‘面子’”、“反腐无禁区”、“刑也上常委”等评价,成为舆论主流。这一事件的信息覆盖率、应对能动度、回应到达率、答复识别率、舆情满意度5个指标,均在90分以上。其中,舆情满意度位居第3位。

  与落马时不同,引发网民一片“点赞”之声的,不再只是因为“老虎”移交司法机关,更是因为对周永康的处理,满足了民众“依法办事”的诉求。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的姚华在网络上点评此事说:“整个事件严格按照党纪国法来处理,体现了我们依法治国的理念,非常公开透明,而且完全是在法制轨道上进行。传递出的信号,意义重大。

  依法惩“”,不会昙花一现。2014年12月10日,刘铁男受贿案公开宣判。

  冬至夜,另一个树大根深的“大老虎”令计划落马。对于令计划的落马,不少网民亦表示“不太意外”,此事件的舆情满意度达到91.54,位列第4。

  网民“随风飘散”认为,最近一系列涉及令计划家族的案件,如令政策、令完成等人被查等,以及山西官场的塌方式腐败,已让人感觉到,令计划早晚会走到这一天。“反正中央肯定会查,我并不感到意外”。

  2014年12月26日,媒体曝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孙鸿志落马的消息。

  从周永康到令计划,从刘铁男到孙鸿志,2014年12月的反腐行动仍在进行时。同时,网民评价,这些举动也释放了践行“依法治国”的强烈信号,为2014打虎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冤案昭雪 改革“实惠”不局限于法治

  “不出意料”成为2014年12月“老虎”、“苍蝇”落马之时,听到的最普遍的声音。这一方面凸显民众对中央大力反腐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反腐红利”在舆论层面的递减效应。

  网民“七彩小怪兽”评价道:“这两年,落马官员太多了,老百姓希望反腐的同时,身边能多些实惠。”此种声音,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更为凸显。

  这边“审美疲劳”的话声未落,那边依法治国的“实惠”早已掷地有声。

  2014年12月中旬,两起高度相似的案件再次走入舆论中心。2014年12月13日,媒体报道聂树斌案被指令复查;15日,媒体报道呼格吉勒图被判无罪。同样是“一案两凶”、“正义迟到”近20年的曲折案件,再度走进人们视线的原因,源自人们对司法纠错的呼唤。这两则舆情分居月度满意榜第8、10位。

  聂案由于仅仅步入复查阶段,网民鼓掌之后,更多的是持静观态度,故满意度较高。而更快一步的呼格案,因其“平反”后,尚未完成的后续处理,引发少量网民分歧。

  从2014年12月15日8时至16日8时,中青舆情监测室随机抽样了2000条与“呼格案再审宣判”相关的网民观点(已合并转发信息、删除无观点信息——记者注)。结果显示,70.1%网民为“无罪宣判”点赞,并认为此举在民众心中点起了“一盏法治公正之灯”。欣慰之余,42.8%(部分样本有多个观点,故总和大于100%——记者注)的网民表达对“正义”迟到的惋惜和对生命已逝的遗憾。

  “呼格吉勒图无罪,谁有罪?”82.1%的网民认为,有必要进行事后追责,相关词频达916次。此外,还有“对家属进行补偿”、“国家需对责任人追偿”等呼吁。

  样本中,43.9%的网民表示,希望唤回司法的公正。民心所向之下,我国首个宪法日更备受关注。

  2014年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各地司法工作者纷纷以各种形式向宪法宣誓。此舆情高居满意榜第5位。

  “实惠”不局限于法治。2014年12月,诸多改革举措步伐加快,“年末突击改革”被网民所津津乐道。2014年12月23日,媒体报道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获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有望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2014年12月22日,媒体报道国务院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

  诸多榜单内外的改革措施,激发了网民对未来的憧憬。“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就交上了一份厚重的成绩单,2015年的中国更加令人期待。”网民“输了别哭”在微博中感慨道。

   网络舆论场的“理性回归定律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不幸消息,笼罩了2014年的最后几小时。此事件覆盖率高达98.42,居榜单覆盖率首位。

  36名遇难者让人们对踩踏事件的反思、质疑和追问,一刻都没有停过。网络舆论场更倾向于“人祸说”:指责国人素质缺失,或归咎于政府管理失职。两天后,网络舆论场则转向反思舆论伤害与灾难中人性的光辉。

  2014年12月21日,网友爆料,西安凤城医院的医生在给患者做手术时,几名医生却在手术台旁摆起POSE玩自拍。此事经媒体报道后,一时民意汹涌,一向敏感的医患关系、医德问题,迅速占据话题中心。

  西安市卫生局对此反应迅速,立即对所有参拍人员问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是有网民翻出了国外医生类似的照片;再是当事医生诉苦,救死扶伤竟落得如此结局;后是病人称,照相留影是自己同意过的,“俺想给医院送锦旗哩”。舆论话锋陡然一转,将矛头指向媒体“搬弄是非”、政府“处罚过重”。

  同样是网络民意,两天前要求严惩,两天后要求“轻判”,到底该听谁的?

  2014年12月17日,在四川省西充县某村,200余名村民在“联名信”上签名按手印,欲将村里一名患有艾滋病的8岁男童驱离出村。

  一时间,愤怒的网民将矛头指向了村民的冷漠与政府的缺位。3天后,有记者承认驱逐事件系其策划,本意是为了引起人们对艾滋病病童的关注。

  这3起事件都有明显的相似之处:网民意见的偏转。

  中青舆情分析师认为,网络舆论场上,网民接受的信息往往碎片化严重;再加之片面信息或不实信息的传播,让网民较易被迷惑。目前的网络文化决定了网民“先骂再说”的特性,在片面、不实信息的驱使下,很容易“伤及无辜”。而后,由于真相的披露,网络言论可以回归理性,这一现象我们称之为“理性回归定律”。

  中青舆情分析师认为,唯“网络民意”是瞻的作为,与唯行政权力是瞻的做法,并无两样。最优的选择,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待事实调查清楚后,依法行政,方显法治社会的本色。(王帝 实习生 周婉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