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9%受访者认为基础科研投入会造福子孙后代

05.08.2016  12:05

  观天巨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工程的顺利完工,意味着我国又增添了一项突破性的科技成果。据央视报道,中国目前在研发上的投入已经超过GDP的2%,高于欧盟,并且有望在2020年前达到2.5%,超越美国。在举国为“天眼”的顺利完工欢庆之余,也掺杂着一些质疑的声音,比如有人说“造‘天眼’不如给贫困生买午餐”。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2.2%的受访者均支持基础科研投入,73.8%的受访者认为科技进步了国家才会进步,60.9%的受访者明确认为,没有直接经济产出的基础科研投入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必要投入。

  60.9%受访者认为基础科研投入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必要投入

  中科院重庆分院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主任、重庆市机器人专家牵头人何国田认为,基础科研为国家产业发展提供了科研支持,为下一步产业开发做了前期准备工作,体现了国家战略布局。“科研不投入,就没有新产品,整个产业就无法进行下去。科技是一种再生,创造价值、不断升值”。

  人们如何看没有直接经济产出的基础科研投入?60.9%的受访者认为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必要投入,60.2%的受访者直言这是科技进步的必经之路。其他还有:后期价值和潜力无限(59.7%),基础科技的突破将极大反哺其他领域(54.4%),是诸多学科领域发展的技术支撑(46.4%)。仅3.4%的受访者认为产出效益过低,不划算。

  谈到自己一直从事并负责的机器人事业,何国田表示,机器人是继计算机之后又一个带动性极强的产业,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将带动许多其他产业的发展。“人机交互和大的移动平台将是未来发展趋势,而机器人的灵巧性、智能性、推理能力等人工智能会飞速地发展,通过人机交互、协同工种来方便人们的生活”。他还表示,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会发生深刻变化,“这是继信息技术后又一个新的变革”。

  “科技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以前只能点油灯,‘电’的出现让照明变得简单;以前千里送信,电话的出现极大方便了信息的传送……科技对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国家国防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基础科研更是科技的根基。”北京某国企员工宋雨菲(化名)对记者说。

  调查显示,有92.2%的受访者均支持我国的科研事业,其中,49.5%的受访者非常支持。表示一般和不支持的受访者分别仅占7.0%和0.7%。有35.2%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平时会密切关注科技领域信息。在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上,73.8%的受访者表示科技进步了国家才会进步,73.4%的受访者认为科技是一国竞争力的决定因素,59.5%的受访者认为是一国综合国力的标识,48.2%的受访者认为是打开新时代大门的钥匙。

  63.0%受访者认为我国科研事业要着眼于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

  “我们去欧洲考察时了解到,德国GDP的80%均来自中小企业的贡献。与国外类似企业相比,我们的中小企业存在着较大差距。国外的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力,而我们的中小企业没有什么创新。如今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产品多、技术少,产业难做强。虽然我国整体科研水平在不断上升,但对科研投入和产出的认识还不够,与民众期望值有一定差距。”何国田对记者说。

  由“天眼”引发的一些关于“科技”与“民生”的争论,58.3%的受访者认为此次争论说明我国公民的科技意识有待提高。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园主任胡金有表示,科技投入和民生投入应有合理的比例,不能走两个极端。而我国在科技、民生上都有很多投入,但民众对这些信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才导致了误解和争论,“需要通过合理的渠道和方式让民众了解”。

  在北京某科技公司技术负责人姚军(化名)看来,此次争论反映出民众科技意识不足和科研资金投入去向不透明,以及民众对科研界信任度低的问题。

  调查中,60.7%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研发投入效益还有待提升。47.5%的受访者表示科研基金的使用分配备受关注。

  姚军表示,基础科研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要向大众做好科普工作,培养民众科技意识,“负责科普的部门应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如在微博等社交网站上传科普视频,在微信公众号发趣味科技推送,将科技和已有成果联系起来,还能引起青年一代对科技的关注和兴趣,并做好投入资金透明化的工作”。

  何国田建议,选择并成立针对性强的、适应市场需求的科研项目,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对急需的新兴产业加大投入力度,并打造示范工程,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民众看到科技投入也有较快的产出,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些科技体制束缚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科研工作者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所以要对体制机制进行调整和改变。”何国田还表示,如今,科研人员可以兼职,但地方条款、单位制度和国家政策间有冲突,科技人员仍走不出去,各方利益得不到保障,缺乏细化的制度和完善的法律法规。“需要搭建创新平台。科技成果、经费投入、人才待遇不应该和政府政绩挂钩,长期布局规划才能打造良好创新环境”。他表示,“像韩国、德国、日本等国,创新研究院是由相关行业的人来引领,政府负责提供平台打造和运行的基本费用,其他费用则从市场上获得。

  胡金有认为,科研体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科研投入效率这三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家需要在国民投入预算中保障对科研事业的合理投入,努力解决如何平衡科研和其他行业预算比例、如何合理制定科研政策、如何调动科研工作者和管理人员积极性等问题。当然监管机制也很重要,如引入第三方的评价机制,这些都需要动态平衡。这两年政策也有调整,包括科研经费的重复投入、科研设备的购买和闲置、经费监管和科研激励等方面,当然效果还有待检验”。

  如何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科研事业?63.0%的受访者建议要着眼于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54.0%的受访者认为应向民众无差别开放一些科研设施。其他还有:加强宣传科技的普惠性(53.9%),促进更了解市场需求的企业的科研投入(51.0%),倡导科研机构有效透明地管理基金(43.9%),科研基金的使用渠道公开透明化(31.6%)。

  受访者中,民营企业人员占31.0%,国有企业人员占22.2%,事业单位人员占15.4%,三资企业人员占14.2%,自主创业人员占5.6%,学生占4.7%,公务员占3.3%,农民工占1.1%,农民占0.3%。(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白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