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建议受重视多部门立体保护鄱阳湖湿地

18.12.2015  10:34

  11月底,在鄱阳湖都昌县泗山水域内,首次发现并清晰拍摄到5只中华秋沙鸭种群。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1000多万年,是中国特产稀有鸟类,全球数量不足1000只,与大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据介绍,中华秋沙鸭一般喜欢在清澈的激流中栖息,对生存环境有较高的要求。中华秋沙鸭出现在鄱阳湖,得益于整个湖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淡水湖,世界六大湿地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关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切实保护“一湖清水”,用好这张最具特色的“绿色名片”,省政协委员倾注了大量热情。今年年初召开的省政协十一届三次全会上,省政协委员李秀香提交了《关于加大对鄱阳湖湿地资源保护力度的建议》的提案,从加强渔业与湿地资源的保护;理顺湿地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完善湿地污染源头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受利益驱使,鄱阳湖湖区部分渔民非法围堰、围湖堵河,电捕鱼、定置网、机动底拖网等竭泽而渔的捕捞方式,对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省农业厅采纳提案中“科学制定资源保护与渔业发展规划,加强渔政队伍建设,避免渔业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等意见建议,印发的《关于禁止使用吊杆式机动捕捞螺蛳渔具的通告》,并由省渔政部门对此进行了整治,已拆除吊杆式机动捕螺船非法渔具400多艘。

  鄱阳湖流域蕴藏着丰富的有色矿产资源,尤其是铜矿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废水的处理和监管工作水平较低,加上流域内农村生活及农业生产污水,大多直接排入鄱阳湖,造成水体中重金属和农药等超标,破坏了湿地环境。提案承办单位省环境保护厅吸纳“从源头开始管控,控制鄱阳湖流域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的建议,联合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历经5年酝酿、调查、论证,于今年8月共同发布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该标准重点对鄱阳湖水质具有直接影响的38个县(市、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湖体核心保护区进行控制。对区域污染贡献较大、未来仍由可能快速增长的污水处理系统、规模化畜禽养殖、港口(码头)等企业或设施的SS、COD、石油类、动植物油、TN、NH3-N、TP等7项水污染物规定了排放浓度限值。 (本报记者王磊)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