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战争中的“大锤”:岳飞养子系使锤高手

05.09.2015  11:38
原标题:揭秘古代战争中的“大锤”:岳飞养子系使锤高手

  描写中国古代战争的文学作品中,关于“”的内容很多,比如“八大锤大闹朱仙镇”,又比如隋唐演义里最强的好汉李元霸那一对“八百斤”的大锤,又比如秦末张良雇力士以大锤偷袭秦始皇。这些描写,有真有假,但都表现出中国人对“大锤”的热爱。大概是因为大锤这种兵器,耍起来很威猛,很有点横扫千军的感觉。不过在真实的战争中,是这样吗?

   唐宋时期大锤使用较多

  体育与武术文化学者王开文指出,锤、挝与骨朵等打击类兵器统称为击兵,是我国古代战争中使用过的武器。一般来讲,民间将这类兵器统称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或根据不同的用途,锤又有石制的、木制的和铜制铁制的,形状上有方形的、长方形的,也有球形、瓜形、蒜头形或有棱有刺的等等,种类很多。

  锤有长短两种,正式装备的长柄锤,大约在115~140厘米左右,短柄锤则只有几十厘米长。由于短柄锤夹带方便,常用作暗杀装备。除了张良伏击秦始皇,著名的实例还有朱亥以40斤(约今10公斤)大锤击杀晋鄙,助魏公子无忌夺取兵权之事。

  这类击兵或许还可以上溯到盛行于先秦时代的殳。殳很多时候被解释成一种短矛,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它属于击兵范畴。

  但殳也并非击兵的源头。实际上,从人类利用工具的情况看,加工粗糙的石斧应当是最早用来作为武器的人造工具之一。它与后代的锤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汉代以后各代均有锤。汉代用锤见于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墓中荷矛持锤的骑士从车图, 表现了侍卫用锤是同长兵器配合使用的。自唐至宋,军中使用锤挝之风日盛,史籍中屡见不鲜。《旧五代史·唐书·李存孝传》记载:“存孝每临大敌……阵中易骑,轻捷如飞,独舞铁挝,挺身陷阵,万人辟易。”可见其在临敌中的巨大杀伤力。

  敲棒、骨朵、狼牙棒之类,从大概念上来说都属于“”的范围。“骨朵”是古人对圆头器物或大头棒的称谓,敲棒、狼牙棒都可以看做是它的变体。宋朱彧《手书》中说:“金人自侵中国,唯以敲棒击人脑而毙”,可见这些兵器很可能是宋代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而传入后也很快得到了宋朝军方的使用,比如《水浒传》中的秦明,用的就是狼牙棒。

   岳云的确是使锤高手

  岳飞的养子岳云,也确实是使锤的,小说并无虚构。史载他双锤共重八十斤(约合今50公斤)。但如果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样重的兵器是不适合在战场上使用的,很可能是平时操练之用,后来被演义化了。至于李元霸八百斤的双锤,就更是不可能了。

  王开文指出,清代绿营装备的短柄双锤, 每只长二尺, 重仅一斤多。而以实战而论,一般人使用单只在10公斤以内的锤,还是比较合乎情理的。但无论怎样,能耍好大锤的,一定是身强体大,气力过人之人。由于锤类兵器的重心集中于器首,这就决定了它们的威力聚于器首,是凭借着自身的重力捶击敌人的,因此它们的使用技法必然围绕着器首展开。所以,“它们的技法基本上是以垂直方向、横向或斜向的挥击为主,兼或纵向向前的撞击。但是正是由于击兵这类武器自身形制上的弱点,所以造成了在使用过程中的局限性较大,极易受到其他兵器的伤害,譬如刺兵(如枪、矛等)。

  岳云的亲身经历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宋史》记载:“颖昌大战,无虑十数,出人行阵,体被百余创,甲裳为赤。”这是因为击兵不仅器首较重,而且挥动起来所需的时间较长,显然不如劈兵或刺兵那样轻捷便利。这或许也是击兵这类兵器的使用范围有限,或者逐步衰落而沦为仪仗的重要因素。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卜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