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佩:古迹频遭刻字 素质提升“刻”不容缓
十一期间北京景区文物上留下“大名”,相较以往有所减少,但在一些热门景区,仍然有一些在这两天刻画的痕迹。其中一段刻字,来自泗县大庄镇一位名为王婧的游客,她在古迹窗棂上写道:“2008年,如今以大学生身份来,十年后以成功人士再来光顾。”(10月8日安徽网)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经过便留下痕迹,已成为很多人潜意识里的行为惯性。这种举动也许只是轻轻一挥笔,给历史带来的却是重重一印记,看似是浅浅一痕,却给国人素质抹上了一道浓重的黑。不管写下的是多么情深意切的豪言壮语,也掩盖不住此种行为最本质的道德缺失。
游览尽兴之时而挥毫泼墨早已大有人在,话说宋江在浔阳楼时乘着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看起来是龙飞凤舞,感受到的是豪情壮志,但如今,倘若我们用古人的心境去为当下游客的刻字举动开脱,就未免有些太过牵强。
每一处古迹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饱含着时代的印迹,是历史年轮留下的最深刻的车辙,他们是无比崇高和神圣的。旅游景点的开放并不代表着国家允许我们肆意妄为,感悟过去才能够展望未来,这也是祖祖辈辈教予我们的真理,历史只有一次,而历史留下的东西也弥足珍贵,它属于祖辈,属于我们,更属于后辈,我们有观赏的权利,更有珍惜的责任。
每到我国的法定假期,各地的古迹景点必定会成为最主要的人源集聚地,我们欣慰于人们将更多的目光聚集于历史,我们也惶恐于经过那么多人来人往后古迹遗物的面目全非。旅游景点刻字等类似的事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不仅仅是因为如今网络技术的发达,更显露出新时期我国民众对国民素质和国家形象的新期待。
作为大学生,理应是我国的高素质人群,对于历史也应该有更深的感悟,胸怀大志、壮志凌云是这个群体应该有的气魄,但本应将这种情愫赋予学习和工作上的他们,却选择了通过这种方式抒发,真的是硬生生打了自己的脸。我们虽不能以偏概全的去否认绝大多数人的道德素质,但是古迹刻字行为的存在和频频发生却不得不让我们绷紧神经,这轻轻一“刻”带来的却是无法挽回和无法抹去,而我们要坚决抵制丝毫威胁历史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