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县精准扶贫的调查与思考

25.12.2015  13:59

  ●彭晓明

  吉安县是国家贫困县。“十二五”期间,吉安县108个省级贫困村占全县行政村的三分之一,其中53个行政村被列入国家级贫困村。目前,全县贫困人口依旧高达5.05万人。摆脱贫困,与全国同步小康,是山区百姓多少年来的共同梦想与期盼。

  再瘠薄的土地也应有生长,再贫穷的生活中也应有歌唱。“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找准扶贫的好路子,科学务实、做强产业,育好增收的摇钱树,让贫困群众早日过上美好幸福生活。”今年2月,强卫书记在吉安县天河镇横林村扶贫调研时留下这样的话语。

  扶贫成效——

  “十二五”期间,吉安县依托产业精准扶贫和金融创新方面取得扶贫工作重点突破。全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2.24万户7.88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1.7万户5.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20.9%下降到2014年的12.9%。201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234元,据同口径计算,比2011年增长了69.4%,比同期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38.6个百分点。

  因户施策,授人以鱼和“渔”。通过建档立卡,吉安县将贫困户分为三类:有一定经济基础、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归类为一类贫困户;因病因灾丧失主要收入来源、目前尚无致富门路、生存和发展面临危机但具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归为二类贫困户;残疾、智障、孤寡、缺少劳动力等没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归为三类贫困户。对一类贫困户采取引导式扶贫,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担保贷款发展扶贫产业。对二类贫困户采取救助式扶贫,实施“1211”产业救助扶贫春风计划,每个贫困村选择1户贫困户,每户安排扶贫资金2万元,县直定点扶贫单位帮扶资金1万元,直接扶持贫困户发展1个致富产业,帮助贫困户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对三类贫困户采取救济式扶贫,将这些贫困户列入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应保尽保,通过民政救助维持基本生活。

  因地制宜,城乡一体齐发展。贫困群众能否脱贫致富,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致富门路。近年来,吉安县围绕省市扶贫工作主战略,立足县域实际,提出了“一户一亩井冈蜜柚、一户一亩横江葡萄、一户一个鸡棚、一户一人进园务工”的“四个一”产业精准扶贫致富工程,力促产业项目到村到户,不断增加贫困户收入,确保每家每户每年有1万元以上的产业收入。

  金融创新,“四轮驱动”助农户掘出第一桶金。为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资金难题,吉安县创新构建了担保贷款、贷款贴息、现金直补、产业保险的“四轮驱动”金融支持模式。由此调动贫困户参与产业精准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让贫困群众得到实惠。金融扶贫让一些贫困户尝到了创业的甜头,并在短期内实现了脱贫致富梦。固江镇长水村的胡新平就是其中一位。去年5月,他利用扶贫到户担保贷款政策,在信用社贷款6万元,新建了600平方米的栏舍发展肉猪养殖,目前出栏肉猪800头,赢利6万多元,年内就丢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现存问题——

  目前,吉安县精准扶贫工作已初见成效,但因历史遗留等各种客观因素,实现全面脱贫仍然存在一些困难。

  扶贫对象散点分布,精准到户难。贫困人口多、范围广,是吉安县的现状。尤其以北路片贫困山区为例,涉及的贫困村基本远离县城,交通极不便利。同时各村贫困情况差异极大,各户之间贫困原因又各有不同。根据致贫原因的千差万别,帮扶方式也应多种多样。全面实施因户施策还有待探索。

  扶贫资金投入不足,扶贫推进难。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吉安县以设施扶贫为主要扶贫途径。由于投入资金不足,部分贫困村在整村推进建设中欠下债款。虽然每年中央及省、市、地方财政都有划拨大笔专项扶贫资金,但因贫困人口多,仍存在僧多粥少的乏力感。有些贫困村贫困户较多,部分贫困户因短期内没有申请到扶贫贷款而气馁,甚至对政策公平性产生怀疑。

  扶贫产业规模和市场经济匹配难。由于农民抗风险能力太差,加上长久积累的小农意识,导致农户想贷款又不敢贷款,在产业扶贫上尝到甜头也不敢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另外,从产业发展市场化的角度看,扶贫产业适度规模经营应该合理,农民才不会亏损。目前农产品市场总体上相对饱和,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加之一些刚入行的农民在栽培、植保、管理等环节经验不足,规模经营的风险加大。因此,如何把握特色扶贫产业的适度经营规模成为难中之最。

  对策建议——

  要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就必须集中社会各方资源及充分利用金融杠杆把扶贫资金放在贫困户上,放在致富产业上,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的扶贫。

  精准建档立卡,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精准识别“扶持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要继续精确,才能准确掌握贫困人口实际情况,确保让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产业走。一是进一步做好摸底调查工作。通过入户访谈、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方式,逐户进行摸底调查;二是开展村级民主评议和公示工作。可以采用“比选”方法,完善扶贫对象的精确识别工作机制。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他们按“标准”鉴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三是从严控制帮扶数量。年终根据扶贫户发展实际,定期调整帮扶对象,做到帮扶对象有进有退,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防止帮扶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提高帮扶效率。

  精准开发特色产业,力推“一村一品”特色扶贫产业体系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因势利导发展适合本地的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带;鼓励和引导贫困重点村围绕市场、效益、订单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产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组建产销合作社,提升农民主体性地位。

  摸底农户所长,精准农户脱贫项目,打好产业扶贫攻坚战。强调农民主体性,增强农民致富积极性,由“要我脱贫”发展为“我要脱贫”。改变以往扶贫项目由行政命令安排,贫困户被动接受的方式,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参与扶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与贫困人口的利益连接。如,政府采取为贫困户无偿提供柚苗、技术培训指导,引进龙头深加工企业等全方位扶持措施,吸引贫困户积极主动参与,带动基层创业热潮。

  构建多元化的扶贫投融资模式。一是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放。研究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适当增加财政贴息资金,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推动金融机构网点向贫困乡镇和社区延伸,加快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二是支持乡镇发展金融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立完善的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三是将民生项目建设转托给实力雄厚、管理科学的民营公司;四是设立涉农产业贷款担保专项基金。 (作者单位:吉安县政协)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