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古村探索文化旅游新路径

01.09.2016  00:33

  具有“庐陵文化第一村”美誉的渼陂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镇境内,建村800多年,融书院文化、儒商文化、红色文化、民居文化为一身,富有深厚的庐陵文化底蕴,是镶嵌在井冈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现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建筑367栋,占全村现有建筑的62.9%,且类型繁多,有长约900米的古街,大小祠堂20座,书院4座,牌坊4座,店铺108家,码头18个,还有楼阁、义仓等。古村走出了梁兴初、梁必业等4位将军,现存有毛泽东旧居、二七会议旧址等10余处革命旧居旧址,其中红四军总部旧址和二七会议旧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渼陂先后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近年来,渼陂古村景区积极探索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旅游产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旅游开发与群众致富相结合的新路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文旅相融,古村保护与景区建设双管齐下


  坚持将文化保护作为景区开发的核心,以景区开发促进文化保护。一是坚持以文兴旅。吉安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市委挂点领导为组长的保护领导小组,先后整合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革命旧居旧址、国宝单位、非遗单位及防洪工程等项目资金近8000万元,对古村古建筑及红色旧居旧址进行重点维修保护。先后编制完成了《渼陂古村总体规划》、《渼陂古村修建性详规》《渼陂古村保护建设规划》。根据规划要求,对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黄公略旧居、二七会议旧址、梁氏宗祠进行了全面维修,并启动了文昌阁等古建文物的复原工程,使古村历史风貌得以修复和延续。二是坚持以旅促文。该镇紧紧抓住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强化宣传促销,在深挖文化内涵和扩张文化容量上下功夫,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四届渼陂古村旅游文化节,邀请北京、上海、南昌等地的领导、专家、学者莅临指导,积极开展了渼陂古村保护论坛、专家访谈、专家座谈会等一系列活动,大大提高了古村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近5年来,景区门票收入和游客人数实现年均至少20%的增长,每年接待境外游客占总人数的10%,南昌、北京、上海及湖北、湖南、浙江、广东、福建等周边省份的散客和旅游团队纷至沓来,古村从深闺之中徐徐向世人展示其醇厚之美。


  产业互动,旅游产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文陂镇将古村景区作为第一抓手,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了农旅共生演进、互动融合的良性发展局面。


  一是以旅游发展引领农业提升。推进旅游全域化发展,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深入实施“两带一路”建设,即打造富水河、渼水河观光带和渼陂绿道,推进旅游全域化。同时,着力打造“文陂镇农旅结合项目旅游+”系列品牌,通过土地流转、农业帮扶、返乡创业等方式,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培育出以农业、水产业、种植业为主的富渼生态旅游基地及以石城白莲基地为代表的一批农旅结合项目,把文陂建设成集“绿色产业、生态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逐步形成了大渼陂旅游经济圈。


  二是以农业产业丰富旅游业态。始终坚持农旅融合的思路和理念,将旅游元素融入产业基地建设当中。乡村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涌现出富渼房车基地、环古村景区自行车道、古村农家乐、千亩白莲基地等新兴农旅结合新业态。


  人景共进,旅游开发与脱贫致富相辅相成


  在景区开发过程中,文陂镇将让群众参与发展、更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贯彻始终。一是让群众参与景区建设。成立了渼陂古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成员由镇政府工作人员和渼陂古村干部组成,以镇为主、村为辅,实行镇村两级共同管理,旅游收入实行二八分成。同时,该镇为进一步提升渼陂旅游发展品位和档次,精心打造景区旅游新形象,促进其在新的起点上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累计投入800多万元,将古村村民作为重要主体,动员镇村干部群众从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等9个方面对旅游基础设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景区管理实现科学化、程序化、制度化,景区服务实现了人性化、特色化。二是让旅游发挥扶贫效益。依托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独特优势,着力打造“文陂镇农旅结合项目旅游+”系列品牌,积极开展旅游开发式扶贫,各项目通过务工等方式解决贫困户就业,让更多的农民共享景区发展成果。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优先安排到景区环卫清洁、保安检票等岗位,并鼓励景区相关餐馆吸纳贫困户就业,帮扶贫困户实现务工脱贫。对有一定经营头脑的贫困户,引导其在特定区域摆摊设点,销售食品饮料或景区纪念品,增加其收入。坚持“智志并扶”,在国家旅游局和全国红办的支持下,建立了江西省第二家、吉安市第一家红色旅游书屋,并通过积极对接国家旅游局等帮扶单位,为11名学生提供从小学到高中每人每年2000元的助学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