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吉林早期军事学校:学生由各地推荐 面试后入学

21.01.2014  19:51

核心提示: 武备学堂教员由北洋武备学堂优等学生充任。学生由各地推荐。其条件是“粗通文义,身体魁梧,经过面试,择其读书识字材堪造就者入堂肄业”。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佚名,原题:《揭吉林早期军事学校:学生由各地推荐 面试后入学

  清代,吉林八旗军素以“劲旅”威振四方,在清统一全国的征战中屡建功勋,名垂青史。19世纪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疯狂地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加上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军队腐败,缺粮、欠饷,吉林“劲旅”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清末,清政府频频颁发谕旨、告示,“整军经武”,吉林早期的军事教育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

  清末吉林的军事学校主要有吉林武备学堂、吉林十旗武备学堂、边军武备学堂、吉林陆军学堂、东三省陆军学堂及东三省陆军测绘学堂等。

  吉林武备学堂创建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是由吉林将军长顺按照北洋武备学堂章程,奏请光绪皇帝批准建立的。开始由吉林边军抽调勇额100名入堂学习。经过学习,“卓著成效,业经分拨各军数十名,补充哨官、哨长、教习等差,教练营勇”。武备学堂培养的人才深得吉林将军的赞誉,由原每期培养100名,增至200名。武备学堂由总办负责,下设有会办1员、提调1员、委员2员、文教习5员、武教习7员,帮教5名、学长16名、靠把16名,以及书识、号兵、护勇、夫役、听差等。每年需银409万余两。学生入学必须学会文、武两科。文科主要有兵略、历史及韵学,“讲明忠孝及兵法”等内容,“讲求韬略,开陈忠义,藉补学生血气之偏”。武科主要学习行军学、炮学、绘图学、算学、三角学、勾股、操演、枪学及打靶,“讲求步炮各队操法,及行军战守等学为首重之务”。

  武备学堂教员由北洋武备学堂优等学生充任。学生由各地推荐。其条件是“粗通文义,身体魁梧,经过面试,择其读书识字材堪造就者入堂肄业”。在武备学堂创办前后,吉林边军也创办了武备学堂。由边军各营抽调人员入堂学习。学生均携带原饷。其学堂经费由停演炮费项下解决。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吉林将军廷茂为了加强对旗丁的培养,精求武备,奏请创设十旗武备学堂。“启其尊君亲上之心,土著相关,联其敌仇同亲之谊”,“以备防守征调之需……庶几储材众而取用宏”。十旗武备学堂仿照边军武备学堂章程推广办理。选十旗内“年力富强、资质聪颖者”200名入堂学习,毕业后返回各旗。“今日之学生,即可为异日之教习,一旦成军,分布各营,教者既多,操演自易,是成军迟而奏效或速”。其教员由武备学堂优等学生担任,学堂经费由吉林户司筹措,再加厘捐盈余项下动支。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二月,十旗武备学堂与吉林武备学堂合并,仍名为吉林武备学堂。学堂共有学生500人。委知府松毓为总办。学堂所用武器及炮弹,由吉林机器局发给。同年闰八月十六日,由于沙俄入侵,武备学堂被占。创建4年的学堂随着沙俄的入侵而遭到了破坏。

  光绪末年,吉林、黑龙江、奉天省先后成立陆军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吉林陆军学堂成立,吉强军统领胡殿甲总司其事。学额200名,由“年青质敏志气纯正者”入堂学习,以备军官之用。并且规定,凡系世爵世职承袭人员,必须入陆军学堂学习,学习结束后方准请袭,否则减半给俸,不准补官。这样就在制度上保证了军队的素质,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末,陆军部奏准,各省俱应设立陆军测绘学堂。东三省根据校舍、人才和经费等具体情况,决定在奉天联合设立东三省陆军测绘学堂。学额360名,其中奉天80名,吉林48名,黑龙江32名,宣统元年(1909年)正式开办。

  宣统三年(1911年),根据陆军部的规定,各省陆军小学堂学额一律缩减。吉林、黑龙江两省陆军小学堂归并奉天合办,名为东三省陆军小学堂。学堂名额限定奉天50名,吉林40名,黑龙江30名。学生不拘满、汉,凡具有初等小学以上毕业资格者,身体强健,相貌魁伟,均准报名应考。

  民国后,吉林军事学校又有了新的内容和变化。吉林省城设有省城陆军军官教练处、陆军小学堂以及东北陆军讲武堂等等。早期军事教育的重视和发展,对提高整个旧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新式武器的掌握和使用,以及先进战术的运用等方面,除正规的军事教育外,是别的方式所不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