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下寸村 古民居说历史

04.11.2014  13:15

    日前,江西省公布第五批3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渝水区罗坊镇下寸村榜上有名。下寸村是一个古建筑群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名村,现存古民居完整的有35幢,建筑面积达5015平方米。散发魅力的古村落并非只是简单的历史遗产,而是当地居民对家园的集体记忆,并呕心沥血营造的结果。正因如此,本报记者近日探访了下寸村,踏着青石板的足迹,在青砖碧瓦、雕梁画栋之间,触摸历史留下的痕迹。

    古村风貌古色古香

    下寸村坐落在罗坊镇政府东北面,位于集镇中心。走进下寸村,只见村道蜿蜒曲折,古朴幽静,青砖碧瓦的建筑成群连片,护村河袁河从村子东南面由西向东蜿蜒而过,就像母亲的纤纤玉手,环绕着她的腰身。巷子口,几位白发老人恬然闲适地坐在石头上聊天,甚为惬意。

    与下寸村隔河相望的,是罗坊会议旧址,著名的《兴国调查》,让罗坊这个普通的名字与一代伟人联系在一起。而下寸村的西、北面,则是罗坊镇政府及商贸中心。也许是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着下寸这古色古香的古村风貌。

    下寸村原名暇邨。据《暇邨胡氏族谱》载:北宋乾德年间(公元963~973年),内阁中书胡濬“迁渝川罗溪峰,其下半里许有赉湖龙塘,擅山水之奇特,钟地脉之灵长,心焉爱之,遂由庐陵芥城道院而居焉”,后逐渐繁衍,传至今有三十多仕,一千多年历史。

    下寸人才辈出,忠孝烈节士多有表彰。据载,下寸历代登科录中记录国子生13人,邑优生1人,邑文庠生3人,郡文庠生3人,邑庠生2人,郡生1人,议叙八品2人,候选布政司1人。南宋胡禁白为资政殿学士,明代胡荣为广西参政,胡远官至刑部主事、员外郎,胡琏官至刑部郎中。

     古民居诉说昔日繁华

    “至今,下寸村内诸多古民居保存完好,仍有村民居住其中。古巷道里仍旧保留着老街的痕迹。”罗坊镇综合文化站站长肖新华说。信步走进下寸,一排排老屋皆独门独户,而风格却又浑然一体。据了解,这些古民居多系单体建筑,形成片区,成为居民群体,其间多为小巷或小街道相隔,明清建筑风格,祠堂式建筑结构,即两面夹马头墙(风火墙)或四面封护墙,双坡屋顶,内为木构架,三开间。即一厅二厢,有前中后三室,中间设小天井,成为居室的通风口,“采光器”、排水和审美的中心点,地面铺砌青砖,厢房为花格门窗装饰,雕刻内容较丰富,有麒麟、鹿、羊、猴、凤凰、福、禄、寿、喜、戏剧人物故事等吉祥图样,雕刻精美,形象生动,文化内涵高雅,建筑内设计、结构、造型、工艺水平都有地方独特的文化品格。

    天赐鸿禧宅是下寸古民居的典型代表。这是一栋清代民居,坐西朝东,砖、木与三合土结构,建筑四面外墙,即东面墙(前面墙)下半部为平砖顺砌,上半部为空斗青砖砌置,西面墙(后墙)下半部为三合土筑,上半部为空斗青砖砌置,南北两面墙下半部为三合土筑,上半部为空斗砖砌置,内为穿斗式木构架,两面夹风火墙,双坡屋面,地铺方形青砖,建筑面宽三开间,通面阔12.46米,一进深一天井,通深11.41米,建筑面积142.17平方米,建筑内北面设有耳房,天井处墙面书写“天赐鸿禧”,建筑布局中为厅堂,两面对称式厢房。“这栋建筑对研究地方村史、宗族文化、民居建筑文化、房屋构造与布局具有重要价值。” 市博物馆馆长高增忠说。

    “下寸在明朝时期相当繁华,是周边商贸集散地。”肖新华介绍说,这是一个因经商而致富的村落,在明朝时期,下寸村渐渐市井鼎沸,建筑逐渐多了起来,居民多以经商为主,家庭殷实。当时杭州的丝绸,湖南的药材都可以在下寸买到。还有三个戏班,常年在这里演出。然而到了清朝中晚期,下寸逐渐黯淡起来,走下了历史舞台,唯留下成片的古民居向世人讲诉着曾经的繁华。

     古文化在保护中传承

    漫步下寸村,时常会有一种穿梭在漫长时光隧道里的感觉,一些被记忆剪碎的旧事,在一种古旧气息包绕的氛围里,让情绪陷入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而不能自拔。在这幽深的古巷道里,触摸这些历史留下的痕迹,会让人发出思索的疑问:该如何保护和传承?

    “我们一直在努力保护这些古民居和古建筑,希望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得以更长久地传承。”高增忠表示,下寸古民居有许多已经年久失修,人为或自然破损严重。如今村子已经被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接下来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古民居的保护完善,同时深入挖掘村子的历史,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让古村落“延年益寿”,散发持久魅力,充满诗意地“活着”。

    “古民居具有惟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保护不好,就会愧对历史、愧对子孙。”高增忠深有感触地说,“保护历史文化名村,不仅是为了保存珍宝遗存用作展览、开发旅游,重要的是保护古村落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留住村子的优势和文脉。”(来源:新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