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治舆情:管住管好“一把手”

14.07.2015  12:32
原标题:吏治舆情:管住管好“一把手

一、国资委“批量通报

6月初,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了国资委关于41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通报。通报中,多家央企下属单位纪委书记、“一把手”带头违规情况屡见不鲜。有媒体称,这说明一些单位的“一把手”在党风廉政建设上不仅没有履行好自身职责,落实好各项纪律规定,反而起到了影响极坏的负面带头作用。

人民网发文表示,“徒法不能以自行”。对违纪现象放任不管,就会助长不正之风;对少数不守规矩的领导干部惩处不力,就会有更多的人铤而走险去仿效。领导干部特别是单位的“一把手”,要认清自身职责,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消除特权思想,强化纪律和规矩意识,带头严格遵守纪律、执行规定,时刻提醒自己、管好自己,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二、“一把手”问题成忧患

近年来,在落马的“一把手”中,从国企央企到地方企业、党政机关,涉及石油、钢铁、通信、电力、建设投资等多个部门都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反腐倡廉蓝皮书显示,查处的腐败分子中,“一把手”比例居高不下,成为反腐领域的突出问题。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仝志辉收集整理了2000年到2014年3月底所有公布的厅局级官员腐败案例,发布了国发院第一份反腐败研究报告《如何治理“一把手”腐败?》。报告显示,367个厅局级以上官员腐败案例中,其中担任“一把手”职务的有219名,占大约60%。现实中,媒体也多次曝光“一把手”案例,值得人们警惕。

媒体报道过的部分落马“一把手

三、缺乏监督,助长贪腐

一把手”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身处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位高权重,占有更多的体制资源和话语权。但少数“一把手”出于贪欲,进行权权交易、权钱交易,造成了社会的权力失衡和监督失效的现象。虽然近些年来反腐的力度不断增强,但有媒体认为,其贪腐行为还在不断发生。

权力过于集中的领导体制。坊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捷认为,“一把手”违法违纪频发,是“一把手”权力过大,“一言堂”造成的。官员职务分工停留在形式上,“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让同单位官员要么投鼠忌器,要么一味讨好。没有监督,操守在利益与诱惑面前往往不堪一击。

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学习时报》刊载祝福恩署名的文章认为,目前,尽管中央及有关部门对权力监督制约问题十分重视,但由于体制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现实中出现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虚、纪检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新闻监督太弱的局面,客观上助长了一把手的贪腐。

一把手”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四、关键是看住“一把手

作为领导班子主要领导者的“一把手”,决定着一个地方或部门的政治生态和风气建设。专家认为,只有将“一把手”看住了,把领导班子建设好,才能以上率下,才能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探索限权并形成制度。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提出了对“一把手”分权限权的建议。他认为限制“一把手”权力,是反腐防腐的重要手段。“一把手”权力太大,缺乏约束,包括企业界落马的董事长、总经理等,也都说明了尽快探索“一把手”限权并形成制度的重要性。

完善集体决策引入外部监督。湖南长沙纪委执法监察室主任秦跃平说,把“有弹性的权力”经由集体决策,把“一次性的权力”进行部门分权,把“垄断性的权力”引入外力监督,权力才有可能避免失控。

建立和完善责任追查和追究制度。天涯社区网友“pslapsl ”提出,对“一把手”的上级要实行责任倒查与追究。当下级“一把手”出了问题时,作为有权任免和有责监管他的上级,必须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

五、舆情点评

近些年来,问题“一把手”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这种权力集中,监管不力背后所出现的干部队伍良莠不齐的贪腐隐患,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坊间都说“一个地方官员廉不廉,在很大程度上是看‘一把手’廉不廉”。如此,“一把手”问题不仅是关系自身是否腐败的问题,更是关系整个队伍作风建设的关键,是治理腐败重要的一环。

媒体报道的一些事实证明,那些反腐败成果显著的地方,都与“一把手”坚决的反腐态度不可分割。而那些腐败仍然呈现上升趋势的地方,不说“一把手”倡腐,至少很难排除“一把手”己身不正不足以正人的现实,也不排除“一把手”在治理腐败问题上态度暧昧甚至有护腐倾向。

习近平总书记对“一把手”寄予了深切的期望:“‘一把手’是把方向、管全局、出主意、用干部的。‘一把手’的综合素质要非常高,既要有业务能力,也要有人格的魅力,能把大家拢在一起。”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也曾多次强调监督“一把手”的重要性。“一把手”问题的症结在于权力过大和监督不力,因此破解“一把手”问题的困局,要从强化监督入手,驰而不息正风肃纪,那么人们有理由相信,“一把手”的权力就不会被滥用,对权力的监督也就不会失控。

(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 刘星星、见习分析师 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