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沃野吐芳华—记大余吉村镇农民业余剧团

01.04.2015  13:30

  ——记大余县吉村镇农民业余剧团

  剧团演员在表演采茶戏。

  “群众路线是个宝,中央示范树高标,教育活动我先讲,政策好……”近日,由大余县吉村镇农民业余剧团编排的三句半《群众路线是法宝》在吉村镇上村欢乐上演。来自各村民小组的近千名观众,把戏台围了个水泄不通,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吉村镇农民业余剧团,是大余县“草根剧团”中优秀的一支,一路走来近十个年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戏迷文艺演出队,发展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剧团演出实体。近年来,该剧团共编排节目500多个,其中自编节目190个,平均每年演出80余场,观众达100余万人次。

  在专业文艺团体生存都十分艰难的今天,“吉村镇农民业余剧团”这支业余文艺团体,缘何能坚持演出并长盛不衰,名号愈传愈远?近日,笔者走进了这个农民中的明星团一探究竟。

   台上的顶梁柱,台下的“杂家

  说起大余县吉村农民业余剧团,不得不提起一个人,他就是该剧团团长刘晓勇。

  从事演艺事业数十年,刘晓勇和他的团队获得不少殊荣,曾多次选送作品参加省、市大型艺术节和山歌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3年该剧团选送的客家山歌《茄子辣椒吊叮当》荣获江西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文艺会演一等奖。

  面对取得的辉煌成绩,刘晓勇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

  刘晓勇告诉笔者,自己早些年曾在基层工作过,因此有机会拜访民间老艺人,每次都拿着笔和纸记下那些方言歌词和旋律,获得了大量的山歌、民歌、年歌、祭祀礼赞素材。“这些好东西(山歌)如果不能传承下去,就太可惜了。” 刘晓勇苦于不会作曲。

  在朋友的帮助下,刘晓勇报了专业的作曲培训班,从最简单的乐理知识一步步学起,有了名师的指点和自己努力,如今的刘晓勇已是剧团里的知名作曲家。近两年来,他潜心创作了《天华山茶歌》《日头出来圆溜溜》《梅岭恋歌》等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山歌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身为团长的刘晓勇,专业素质过硬, 唱念做打样样在行。尤其是他那天生的好嗓子,人人称道。自剧团成立以来,每次演出他场场不落,在剧团成员的眼里,他就是台上的顶梁柱。

  说刘晓勇是个“杂家”,因为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剧团司机,每次下乡演出,他都要亲自开车把剧团成员和演出设备送到目的地,待到表演完毕,脱下戏服、卸过妆,他又把大伙挨个送回家。数十年如一日,刘晓勇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对文艺事业的热爱,用自己的满腔热忱撑起了吉村农民业余剧团这个大家。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今年82岁的刘家琨是大余吉村农民业余剧团的编剧,也是剧团的创始人之一。说起剧团的发展史,老人激动不已。

  2005年5月,在大余县吉村镇文化站退休干部谢文生的牵头下,吉村镇十几名农民戏曲爱好者组建了农民业余剧团,那时刘家琨刚从县某文化部门退休,他主动加入剧团并被任命为团长。

  “剧团刚成立时条件非常艰苦,演员们都是自带乐器,有时还要从自己家里搬音响。当时,农村老百姓生活还不算富裕,我们每天的收入很低,入不敷出,剧团的生存举步维艰,几乎要解散了。”刘家琨告诉笔者,是政府的大力扶持,促成了吉村农民业余剧团的迅速壮大。

  2011年大余县文化部门筹集资金为吉村农民业余剧团添置了一套演出设备,还经常免费派专业老师指导剧团创作。同时,把剧团纳入了三项农村文化活动(送戏、送电影、组织文体活动)内,定期不定期地为剧团安排演出,每场演出都会给剧团补助一定经费。其他乡镇听说吉村有个农民剧团,也经常邀请剧团去演出。

  “可以说剧团一年更比一年好,人气也一年更比一年旺!特别是《若干意见》出台后,党和政府大力支持农村事业的发展,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让乡亲们建起了新房、喝上了安全饮用水、用上了‘放心电’,赶上了好时代,乡亲们日子越来越好,我们的干劲就越足。”回首往事,再看现在,刘家琨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只要乡亲们需要,我们愿一直演下去

  走进大余县吉村农民业余剧团工作室,橱柜里各色服装、道具摆放得整整齐齐,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办公桌上那一摞摞已经泛黄了的剧本。“这可是我们的宝贝啊!凝聚着我们多年来的心血。”剧团导演周水生告诉笔者,这些剧本从最初构思创意到最后定稿,前前后后不知修改了多少回,每场演出后都会根据各方反应,对剧本不断修缮。

  剧团成立9年来,以弘扬民间艺术、丰富农民生活为己任,注重在演出中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精心编排了赣南采茶小戏《麻辣婆参保》《天大的误会》《张翠花告状》等一大批充满乡土气息的剧目,通过演出让民众直观地了解相关政策。“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土生土长的剧种,我们采用传统采茶戏的曲牌和调式进行创作,演员表演时,常常穿插耳熟能详的乡间俚语,备受观众喜爱。”剧团成员谢文生告诉笔者,在剧团现有的剧本当中,采茶戏占70%以上。

  “为了迎合老百姓的口味,我们不断创新演出方式,编排新节目,从写剧本,编曲、排练,直到演出,整个过程剧团成员要付出很多,但他们从未抱怨过。”刘晓勇说。在采访中笔者翻开了几叠厚厚的剧本,这些剧本大部分是手写的,里面从每一个演员的角色分配、旁白说词到每一段的唱曲都分工明确。

  “我们最远的去过离县城50多公里的内良乡尧扶村演出,来回近4个小时,一路劳顿,有的演员甚至在车上睡着了。可每当听到观众的热烈掌声,我们浑身就好像都有使不完的劲……”演员康安鑫激动地说,“演出是个辛苦活,却也是件快乐事,只要乡亲们需要,我们愿一直演下去。

  (刘宗云 刘晓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