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垃圾围城”让城市文明“蒙羞”
8月29日,沈阳街头,环卫工人打扫烧纸后的现场,“灰阵”给过往的市民带来不便,环卫工人更是苦不堪言,飘飘洒洒的纸灰很难清理干净。28日是中元节,许多市民纷纷采取烧纸的方式祭祀先人,从天色变暗开始,街头陆续出现烧纸的人群,一些路口出现扎堆的现象,有些家庭携子带幼,甚至饲养的宠物也加入到了烧纸的队伍中。(8月29日光明网)
画面中,全副武装的环卫工人、绕道而行的市民与随地扔弃的垃圾、漫步空中的尘埃、纸张燃烧的灰烬,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一组6幅图片着实让人震撼。作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一个节日,不仅让昔日文明、干净、卫生的形象大打折扣,让整个城市文明蒙羞。
这绝非是对沈阳这座城市的嘲笑、讽刺和诋毁。诸如此类现象,早已不是个例,国内已经是屡见不鲜。从天安门广场升旗后垃圾成倍增长,到08年奥运会比赛场馆因垃圾清扫而工作量加大,再到每年黄金周各大景区垃圾遍地的新闻报道中,一时间,“垃圾围城”一度是舆论、媒体报道的“热词”,也成为了一面映照城市文明的“明镜”。
我们先来看一组鲜活的事例。在2002年韩日共同举办的世界杯比赛中,每当比赛结束,当画面捕捉到当地球迷主动将垃圾打包带走,偌大的体育场内甚是干净、整洁,不禁让人肃然起敬。而笔者工作在湖南某著名景区,韩国客人一直是境外旅游的“主力军”,他们在景区特别讲规矩、爱干净,从不乱扔垃圾,即便是行程再远,也会将垃圾保管好,有垃圾箱后再扔。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一言一行中,却彰显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难能能可贵的民族气质和高尚宝贵的文明素养。
从“垃圾围城”的这面“明镜”里,映照出我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不配套的问题,也反映出我们市民个体文明素养与社会文明的差距。一座文明的城市,除了完善的设施、配套的服务外,每个市民理应是文明的实践者和遵守者。是该身体力行,模范遵守?还是不管不顾,任其发展?不仅考验着执政者的能力和水平,也验证着市民对这座城市的认可感和归属感。
俗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垃圾围城”是面明镜,映射出我们在城市建设、文明培育上的种种不足。这面“明镜”也提醒我们发现不足、寻找差距,是实现奋力超越的“标杆”。在文明城市创建的漫漫征途中,在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脚步中,作为城市文明的主人公,城市文明的受惠者,唯有在一言一行中、一举一动里躬行实践,久久为功,才能刻画出城市文明的尺度,让中国这座文明古国绽放美丽,永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