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军:快乐末考,考学生更考老师
老师与孩子交流通过智能评价自动生成期末成绩;分听说读写背五大模块测评孩子语文成绩;将学生平日错题整理能力引入期末考试;设计快乐的果园让孩子在活动中完成考核;将考题设计成关卡,使末考变身“游戏大闯关”;让学生对学校即将新修的教学楼进行设计测算……北京市眼下正在进行的取消小学统测后的首个学校自主安排的期末考试,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1月18日《北京青年报》)
丰富多彩的乐考方式真是令人眼界大开,从静态的知识笔试突然变成动态的能力测试,学生们在感到新鲜的同时无疑更多的还是轻松快乐,而如此考试恐怕压力更大的反而是我们的老师。从观念的转变,考试活动的组织,评价的结果等各方面来说,这都是对老师们的一种全新考验。
观念转变是取消笔试后老师们面临的第一道难题。施行多年的笔试考试方式,无疑使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更侧重知识传授,轻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而取消统考统测首先就是要求老师们改变观念,将重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改成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应注意的是,在中考、高考方式尚未完全改变的前提之下,怎样让学生在能力提高的同时,也能激发起学习、掌握更多知识的兴趣,怎样让家长也能认同学校的教学方式,这些都要求老师们去勇敢面对。
考试活动组织也对老师们的学识水平、组织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取消笔试之后,通过组织什么样的活动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程度?书本、网络上的生搬硬套肯定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这就需要老师们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他们的知识水平、能力程度来自行设计最合理的活动方案。因此,老师们必需不断充电,加强学习和思考,才能给成长变化日新月异的孩子们提供充足的能量和养分。
评价结果更是老师对学生日积月累全面了解的一种体现。期末的活动考核固然是一种测试方式,但是每个学期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结果要做到客观、公正,终究还是需要老师们通过日常观察去把握修正,这就要求老师对班级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能力发展等做到了然于胸。否则仅凭一次活动考核的结果就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肯定很难令学生服气。只有经常与学生交流,及时指出其不足,肯定其进步,让他们能够清醒自知,养成不断反思、不断努力、不断进步的良好习惯,才能使我们的评价结果起到应有的督促进步的积极作用。
快乐末考,是我们提倡素质教育许多年以来的一次彻底的改变,一次全新的尝试。我们真心期待老师们通过这样的考试方式,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不断地在学中教、教中学,既教育好学生,也不断提高自己。惟其如此,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突破应试的樊篱,翻开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