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心中装着别人:迎外宾不组织群众夹道欢迎

10.06.2014  14:30

  周恩来与礼宾

  马保奉

  周恩来心里总是装着群众、总是装着别人,在对外接触中,总是为群众、为别人考虑得很周到、很细致。

  迎宾群众

  新中国成立后,外国代表团来访,一般都要组织群众欢迎,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来访,还组织群众夹道欢迎。

  1972年12月,对组织群众迎宾问题进行了改革。规定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来访,组织3000—4000名群众去机场欢迎(比过去减少1000人),在天安门前组织四五万人夹道欢迎(人数比此前的夹道欢迎大为减少)。当年1月巴基斯坦总统布托来访,从东单到西单、木樨地至钓鱼台国宾馆东门,曾组织的群众夹道欢迎人数达10多万人,此外还有军队、持枪民兵4000多人。但是,改革以后,即使是元首或政府首脑来访,如在冬天,也不再组织群众夹道欢迎。

  刚好,当年12月9日几内亚总理来访,没有组织夹道欢迎。周总理向几内亚大使解释说:“第一群众受不了;第二外宾,特别是南方的外宾受不了。上个月尼泊尔首相抵京那天刮大风,坐了敞篷车,他衣服又薄,我看他受了冻;第三不坐敞篷车,坐一般汽车,则会显得和群众有隔阂;第四我国领导人年纪大了,也要注意身体。

  此后,基本上遵照周总理上述意见执行。如1973年来访元首、政府首脑共8起,其中两起是在冬天,均未组织群众夹道欢迎。1974年全年未组织群众夹道欢迎。而1975年,仅就金日成主席来访,组织了群众夹道欢迎。

  白衣吊丧

  1960年4-5月间,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应邀对印度、尼泊尔、柬埔寨、蒙古等国进行访问。访印度快结束时,忽然得到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苏拉玛里特陛下病逝的消息。原定5月初访柬埔寨还能按期进行吗?

  周恩来指示外交部通知柬埔寨方面,他将率领代表团按期访问,专程吊唁逝世的老国王,并同西哈努克亲王会谈。周恩来还特地强调,因为柬埔寨王国国丧期间,希望柬方在接待方面一切从简。周恩来的决定出乎大家的意外,而且使柬方深为感动。

  吊唁与访问不同,为强调吊唁的丧葬肃穆气氛,周恩来特地紧急指示:按照中国传统治丧服装颜色,在北京为代表团全体成员赶制一身白色西服送往昆明,以便从那里出发前往柬埔寨参加吊唁活动。

  1960年5月5日上午9时,专机到达金边波成东机场。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以及中国政府代表团全体人员,个个身着白色礼服,臂缠黑纱,表情沉重,缓缓走下专机。周恩来的细心、诚意,感动了整个柬埔寨。

  “周到、周到

  周恩来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细致、周到,非常感人。我在礼宾司工作期间,约10年间有机会看到周恩来,对此深有体会。那是“文革”时期,刘少奇等多位中央领导人被打倒,国家大部分政务由周恩来在那里顶着。外事工作占去周恩来很多精力,每天不知批阅多少文件,但他批阅文件时总是一丝不苟,连错别字、不正确的标点符号都一一改正。他对礼宾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过问,不止一次亲自打电话到礼宾司,找直接经办的科员,询问某一项礼宾工作的安排,或指示某项具体改动,如宴会的菜单、文艺晚会的节目单等等。

  当时在国宾来访的欢迎宴会上,中外双方都要讲话,而且邀请各国驻华使节出席。由于中国、苏联关系不好,在宴会讲话时,我方常常批判“苏修”。于是苏联和东欧国家驻华使节一听到“苏修”字眼,便退席以示抗议。早先,宴会上讲话按惯例安排在冷盘之后、热菜之前,因此苏联等国使节来参加宴会,只能吃几口冷菜而吃不上热菜。周恩来发现后便找礼宾司商量解决办法,他决定把讲话时间改在吃热菜之后。这样,即使苏联等国使节因中方讲话点名批评苏联而退席,也可以让他们吃完饭再走。

  一位领导同志当年曾说,“周到、周到”,只要周总理一到,什么事都已办好了,什么差错都不会出。今天,我国外交礼宾工作的严谨、周到、细致作风,就是周恩来总理当年言传身教,亲手培养起来的。

  (作者:外交部礼宾司原参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