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洋:《游戏》成体育必修课并非进步
3月6日,专为南京市小学生编写的《游戏》教材在溧水实验小学正式首发。据悉,这门课程将在南京51所小学试行成功后,普及到整个南京市小学,并成为体育课一类的必修课程。课程中包含了户内户外游戏,教材搜罗了上百种适合孩子的游戏,包括老鹰抓小鸡、跳格子等传统游戏,还有网络游戏、文字游戏等。
笔者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被长辈教诲切不可玩物丧志,更要与游戏划清界限,不可因之而耽误了学业浪费了青春,毁了这教育之路上的大好前程。不知当家长们听到《游戏》成了孩子们的选修课时会有何想法,又会有多少家长会安心于自己的孩子游戏之?恐怕到时,必有大量的孩子会被家长“狠狠”地提醒:不得过于沉迷“游戏”。若是能换门课程进而修习,想必家长也是乐于见得的,所以笔者对这《游戏》未来的家长满意度上并不抱乐观态度。
就实际而言,真正参与到课程里的是学生不是家长,既然《游戏》能够通过试行的考验,也就足以说明该课程在小学生群体里的人气还是颇高的,大家对这新课程的接受程度还是让编写这套教材和推动这套教材的人所满意的。但是,小学生毕竟是小学生,心智未成熟,行为仍然不能自已,浅入深处固然是好的,若是深入浅出令得这套教材问世的意义不得使之,那就得不偿失了,甚至可能还会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小学生们的成绩。
虽然我们也在提倡素质教育,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学方式或者课程的改革不得不考虑到“小升初”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如果孩子们因为《游戏》而导致成绩不理想了,这责任又该由谁去担?不管谁愿意担负这个责任,家长都是不愿意让孩子成为这种实验教学的牺牲品的。也许会有人说,不就是一个课程吗,至于会让小学生的成绩一落千丈或者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不管学生的成绩下降会始于何种外力因素,但是在这个时间阶段内,唯一改变的就是体育课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你让家长在核定的范围内如何选择这个外力因素?难道事事都要来句“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显然,不管客观也好,主观也罢,如果孩子成绩下降了,那么这个本来就让家长心中找了毛刺的《游戏》就难逃一责了。届时,可有人出来向广大家长好好解释一番?估计出来推脱责任或者言其两者无关者居多。
其实《游戏》完全可以作为寒暑假的素质拓展或者课余休闲时间的充盈生活的方式,也可以让小学生的生活不单调不枯燥不乏味,但是用其代替传统体育课程里的“身体力行”的发展又和拆东墙补西墙有什么区别呢?就算小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或者思维模式上有所提高,但是体魄强健可有保障?体育课之身体教育是永远不可少、不可缺、不可乱的,没有好的体魄如何施展抱负才华,又如何应对这繁多的一堆作业或者考试压力?所以啊,偶尔让孩子们或者常态化地让孩子们轻松是可以的,但借用体育课之时间以做这种本末倒置的事情是不合理的。笔者甚是怀疑推出《游戏》成为体育必修课的人有闭门造车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