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斌案第五天:公开庭审的启示
历时五天的公开庭审,将庭审进程和控辩双方的较量都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各方争议焦点、证据以及诉辩主张得以充分展示,真正做到了“以庭审为中心”,而且严格审查事实证据,法院对于起诉指控的事实中证据存在瑕疵的部分依法不予认定,体现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要求。
随着法治中国建设进程的推进,庭审公开成为一种常态,这是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方法和实践。公开审理周文斌案的过程,就是一个向全民普及法律知识、树立法治理念的过程。通过公开审理,公众能清楚地知道,周文斌触犯了刑法的哪些具体规定,哪些是“从重”、“从轻”处罚的情节,对法律有了直观的把握;对控辩双方的意见有了深入的了解,哪些被法院采纳,哪些不被采纳,以及取舍的理由也都清清楚楚地展示在公众面前。
但是公开审理所带来的考验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公众的关注促使审判人员在办案、审理的过程中更加细致、认真,在作出结论时应更加谨慎;另一方面,公众的关注也形成了倒逼机制,促使法官提高责任意识和司法能力,提高审判质量。周文斌一案,案卷材料达72本之多。如何解读案件事实,找寻彼此之间的关联,如何保证证据的合法性等等,都要求公诉人强化证据合法理念,强化证据补强与印证,重视对言词证据获取合法性的审查,重视客观证据的收集和固定,重视庭审对证据合法性调查的预判和应对。
同时,我们还看到,在庭审公开的过程中,网上各种声音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并放大。有的将媒体所报道的案件内容、司法过程截取、拼接,真假难分;有的发布煽动性信息,混淆视听。
对于不同的事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但一切的前提是,回归本真,尊重事实,尊重法律,再作出理性的判断,这才是“庭审公开”常态下,应有的态度。
网址: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Tk1NTUzNQ==&mid=201632503&idx=2&sn=574b407d404d9cca08a3cce6b0b07386&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