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平:甲午殇祭

06.03.2014  16:50
     

今年是我国传统甲午年,离中日甲午之战已经120周年了,近日重读这段历史,仍然令我心潮难平,唏嘘不已,犹感中国失败之惨烈、丧权辱国之沉痛。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深深刺痛了中华民族的心。而中华民族也在悲痛中猛醒,开始了百年复兴的奋斗。

 

甲午之战,导火索源自朝鲜。自清朝初年朝鲜成为中国的藩国,接受清朝的保护。同治时期,日本天皇改革旧制,向西方学习,进行“明治维新”,经济实力增强后,即谋求向外扩张。光绪十年,日本侵略朝鲜,被清朝制止,此后十年,日本陆军实力成倍增长,海军发展超过了中国。1894年正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请求清廷出兵援助。李鸿章命海军提督丁汝昌调遣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总兵聂士成领兵入朝,日本利用此机,先是引诱清军入朝,继而以此为借口,派遣大批军队在仁川登陆,进驻朝鲜首都汉城,扬言留驻朝鲜,清廷向日本交涉要其撤兵,日本不理,并击沉清军兵船,死亡800余人,清军叶、聂等部撤退,面对日本战争挑衅,清廷不容不战,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因为那年是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战争”。

 

甲午之战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清军北洋舰队遭到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突然袭击,清军退守平壤,日军围攻,清军败回国内。第二阶段,9月,清军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遭遇,进行了激烈的炮战。10月,日军侵入中国东北地区,攻占九连城、安东、金州、大连、旅顺等地。第三阶段,1895年1月,日军2万余人,从山东荣成登陆,攻占威海卫。清军北洋舰队遭日军海陆夹击,全军覆灭,海军提督丁汝昌兵败服毒殉国。翌年2月,日舰八艘护送日军六千人南侵台湾、澎湖,至此,清廷无力再战,遂遣使议和。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北洋水师溃灭后,北自旅顺、大连中经威海南至广州的重要港口都被外国兵船占据。广大海疆可谓是有国无防!

 

马关条约》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所受到的极为惨痛的一次宰割,是近代所有不平等条约中最恶毒的一个。2亿3千万两白银巨额战争赔款相当于全国3年的财政收入,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欢欣鼓舞。清政府只能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向英法德俄借高利贷,中国经济陷于崩溃。台湾被日本割占,导致帝国主义国家掀起掠夺瓜分中国的狂潮。战后的几年里,外国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长城以北属俄,长江流域十省属英,山东属德,云南、两广属法,福建属日。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跳板,中国东北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从此,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拉越大,落后了不止100年。

 

战争的最终结果,改变了双方的历史,也改变了亚洲格局。《马关条约》让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把中华民族推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而日本却凭借从中国勒索的这笔巨大的赔款完成了军事现代化,一跃跻身世界列强,坚定不移地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同时也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创造了条件。

 

中日甲午之战,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之外敌交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同时又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当时中国的国土面积是日本的30倍,当时中国人口约43610万人,日本约6700万人。当时的军队,中国约100万人,日本约24万人。战争中,中国投入的兵力63万多人,是日本的3倍。 日本政府从1868年到1894年26年间每年投入海军经费合计白银230万两,相当于同期清政府对海军经费投入的60%。 到1893年,日本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但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有资料显示,当时日本军舰的总排水量相当于大清的七成。而中国从1861年决定投巨资向英国购买一支新式舰队起,到北洋舰队成军的二十七年时间内,清廷为海军建设支付的舰船购造费超过3000万两白银,再加上舰船上的各种装备以及维护费、舰队基地的建设及维护费等,对海军的总投资约在1亿两白银左右,平均每年拿出了约300万两用于海军建设,占年财政收入的4%,到北洋成军时,船不可谓不坚,炮不可谓不利,为何却败得全军尽墨,以致割地赔款?

 

甲午之败,乃昏庸腐败使然。晚清统治者腐朽奢靡、苟且偷安、派争党伐,面对国家的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军备空虚、社会动荡和外敌入侵,他们依旧冥顽不化,不思改革进取。从慈溪、光绪到奕環 、李鸿章、翁同龢,面对日本明治维新后的举国图强及侵略扩张图谋,晚清政府虽然认识到日本是“肘腋之患”,但对其咄咄逼人的战争企图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1894年夏历十月初十,慈禧太后在宁寿宫庆祝她的60岁生日,紫禁城内听戏三天,诸事一概延搁不办。就在群臣匍匐在地恭颂“老佛爷”万寿无疆的时候,日本军队攻占了大连。辅佐决策的军机处既不懂军事又无权典兵,或寄希望了列强调停,或盲目主战却不知如何胜战,战略决策迟疑不决、心存侥幸、战争被动应付,既无争取主动的作战指导,更无一战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甲午之败,乃武备松弛使然。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成军时,共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余人,是当时世界第八(也有说是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此后到甲午之前没有再添新舰,连炮弹都没再买。在此期间,重修颐和园花费数千万两白银,光绪皇帝大婚,花费白银550万两。1891年户部尚书翁同龢奏准暂停南北海军购买外洋枪炮船只3年。因此,在开战时的北洋海军已经没有多少“大舰巨炮”优势可言,很多应进行的更新工程也未能进行。在一片承平的环境中,军风也严重毒化,《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实际情况是“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陆居”,水师最高指挥者丁汝昌,在刘公岛盖铺屋,出租给各将领居住,以致“夜间住岸者,一船有半”。按惯例,李鸿章每三年检阅一次海防,“每逢此时,北洋舰队所有的船舰和大炮都被粉饰油漆得焕然一新”。“真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甲午之败,乃洋务失败使然。甲午战争是对晚清以洋务运动为主要标志的改革的实践检验。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华民族深切感受到来自海上“数千年未有之强敌”的威胁,面对数千年未有之陆海大变局,一批有识之士开始谋划中国现代海军的发展。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奕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发起的“军事自强”的洋务运动,特别是两次海防大讨论,增强了清政府大治水师、加强海防建设的紧迫感。但是,洋务运动是不彻底的改革,是只改器物,不改制度的改革,是不触及腐朽统治阶级利益的改革,是半途而废的改革,这种改革失败的结果,必然首当其冲影响北洋舰队,使这支生长在封建落后、腐朽没落、封闭保守制度和一穷二白工业科技基础上的舰队,存在严重的水土不服,同时,旧观念、旧体制、旧军队的种种弊端与恶习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晚清的命运。

 

呜呼!政府如此,军队如此,改革如此,中国安然不败?然而,虽然失败了,但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冲锋陷阵、慷慨捐躯的猛士。在这一场大败仗中,中国军队的将士们勇敢战斗,奋不顾身,3万多中华儿男为国捐躯。邓世昌、 左宝贵、 林履中 、黄建勋、 翁守瑜等等英烈,无不以生命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海疆,他们以身殉国时的壮言和壮举,光照千秋。

 

1894年9月17日,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史称黄海“大东沟海战”的甲午海战打响。战中,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致远号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日舰官兵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邓的爱犬游到邓世昌身旁,用嘴衔邓的胳膊相救,邓世昌毅然按犬首入水,和自己一同沉没于波涛之中。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致远官兵除7人生还,全舰250余人壮烈殉国。这悲壮的画面永远定格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侵华期间,倭寇还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旅顺惨案”。1894年11月18日,日军进攻旅顺,三天后旅顺陷落。接着,日军就在旅顺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屠杀中国同胞一万八千余人,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英国人艾伦记载:“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对跌倒的人更是凶狠地乱刺。在街上行走,脚下到处可踩着死尸。天黑了,屠杀还在继续进行着。枪声、呼喊声、尖叫声和呻吟声,到处回荡。街道上呈现出一幅可怕的景象: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有些小胡同,简直被死尸堵住了。死者大都是城里人。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的胸膛,将不满两岁的幼儿串起来,故意地举向高空,让人观看。

 

读史至此,我不禁扼腕昂叹,叹民族之多难,叹清廷之无能,叹倭寇之残暴,叹将士之刚烈!

 

今又逢甲午,狼烟犹在。 时过120年的今天,日本军国主义有死灰复燃之势,安倍政府修宪扩军,觊觎我钓鱼岛。然而,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人民,反思反省,已入其心,抗耻拒辱,已备其力。作为后人,我写下本文,权当捧一杯酒、掬一杯泪,祭奠当年为国捐躯的英烈,祭奠当年被残杀的同胞,祭奠当年所有为中国抗争过的人们。

 

祭奠仇恨,是为仇恨不再新生。

祭奠历史,是为历史不再重演。

祭奠国耻,是为民族不再蒙羞。

祭奠失败,是为永远警示后人!

 

 

(作者单位:江西省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