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闻:哪位开国将军曾照顾毛岸英八年?

22.09.2014  16:51

1955 年,杨至成(中)被授予上将军衔。

杨至成(1903—1967),生于贵州省三穗县,侗族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和重要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如云战将中,坐镇我军大后方,负责后勤工作的开国上将为数不多,其中一人便是被毛泽东称为“红军大管家”的杨至成,而毛泽东的著名诗句“黄洋界上炮声隆”更与他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5月24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见到杨至成之子杨子江。他告诉记者:“黄洋界保卫战的那门迫击炮就是父亲从仓库里找出来的,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红军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因为这声炮响让敌军误以为红军主力回来了,吓得狼狈逃窜,毛泽东听闻后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由此,杨子江打开追溯的闸门,回忆起父亲杨至成。

四次受伤结缘后勤

贵州谚语道:“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 1903年,杨至成出生在穷困的黔东南三穗县侗乡。父亲在他出生前三个月,遭歹徒谋害死于非命。母亲一人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养育杨至成,还有他之上的一兄一姐长大成人。杨至成从小就很懂事,放学后主动帮着家里放牛放鸭,为母亲分忧。

根据资料记载,杨至成11岁进入县高级小学,14岁被省甲科农业学校养蚕专业录取,在这一时期接触到先进的思想,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第五期高材生。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杨至成毅然选择加入共产党,这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是需要非凡勇气和意志才能作出的决定。从此以后,杨至成开始了漫长的革命生涯。

在主持后勤工作前,杨至成是冲锋陷阵的老红军战士。他参加了1927年南昌武装起义、1928年湘南起义,随后跟朱德上了井冈山。但按照杨子江的解释,父亲与后勤结缘始于四次在前线受伤的经历。湘南起义中,杨至成右腿负伤。此后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杨至成被任命为师部副官长,从事后勤工作,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我军后勤。4月,“朱毛”红军在井冈山会师,杨至成任红四军28团4连连长。在井冈山保卫战中,杨至成和敌人拼刺刀身负重伤,朱德提名让在医院养伤的杨至成担任留守处主任,毛泽东也认为他做连长太屈才,批准提拔为留守主任,让他负责管理伤病员、部队的给养和医药供应工作;1929年在大余战斗中,杨至成左脚受伤后被任命为红四军军部副官长;1932年7月广东南雄水口战役因抢救伤员腹部受伤,被任命为红军总供给部部长,这是红军后勤一把手的位子,名副其实的“红军大管家”。

父亲从此正式成为专职后勤的领导人。听父亲讲这段历史,他与后勤结缘是‘机缘巧合’,但父亲办事踏实负责,又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高学历文化人,这两点是他最终成长为‘红军大管家’的最重要因素。”杨子江说。

工作中是个“火爆脾气

杨子江对父亲工作态度的描述是“负责周到,想到什么就一定要办好”。比如杨至成担任副官长后协助供给处为全军做军衣的事,杨子江曾听父亲回忆,他看到红军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士兵的军服、农民的衣服、甚至还有打土豪缴获的女人服装,很不统一。1929年福建长汀战役胜利,红军正好缴获了国民党的一个被服厂,杨至成就想着为红军换新衣。毛主席知道后很赞同,杨至成便四处招收缝纫工人,在苏区建立起一个临时红军被服厂,为红军赶制统一的军装。按照初步设计,红军军装定为灰色八角帽、四个兜的列宁装、小挎包和陈嘉庚皮鞋。由于资金比较富裕,杨至成等几人又向毛泽东、朱德建议给每套军服都配上红领章和红帽徽。

在杨至成的带领下,被服厂的工人几天没合眼,赶制出了6000多套军装,红四军第一次统一着装,部队面貌焕然一新。杨子江说:“父亲做军装,既要到各地采购布料和辅料,跟人谈生意,同时还要组织生产,服装产业链上所有岗位都过了一遍,成了全能的‘商人’。

【1】 【2】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