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广州为“通海夷道”起点 长达1.4万公里

28.02.2014  16:44

核心提示: 它也是唐朝长达1.4万公里、直通波斯湾的奥巴拉港和巴士拉港的“通海夷道”的起点,这条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唐朝时海上丝绸之路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王月华,原题为《唐朝广州为“通海夷道”起点 长达1.4万公里》

  我们心爱的广州,是司马迁笔下“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的大都会,是《汉书》里中原商贾纷至沓来,扬帆出海,“多取富焉”的贸易胜地,是南北朝典籍里“海舶每岁数至”的繁荣大港。

  它也是唐朝长达1.4万公里、直通波斯湾的奥巴拉港和巴士拉港的“通海夷道”的起点,这条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宋元时期,它仍是“物货浩瀚”、十万外商云集的最大贸易港。

  到了明朝,它是“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的国际大都市,远洋贸易方面,除了传统的南洋和印度洋航线外,还开通了美洲和西欧航线。

  然而,商业从来就不只是财富的代名词,它与文明的演绎与发展息息相关。就像古希腊,如果没有《荷马史诗》里一艘艘“深广的海船”,就不太可能出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样影响数千年历史进程的先贤。而在东方海岸之边的广州,一艘艘大船从这里启程,扬帆远航,将丝绸、瓷器、茶叶带往世界各地的同时,也带去了农耕及手工业技术、造纸术和指南针,搭乘商船来来往往的高僧、科学家、画师、译者更是文化交融的使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持续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广州,是中华文明影响世界之旅的一大启程之地,而驰骋在波斯湾的一艘艘唐船,恰为这种影响提供了最佳的注脚。

  按《广东海防史》所述,唐代著名地理学家贾耽曾详细描述过当时著名的全球最长航线,这一记载如今留存于《新唐书·地理志》中。在贾耽笔下,这条航线被称为“广州通海夷道”,全长1.4万公里,商船从广州起航,向南至珠江口的屯门港,然后折向西南方,过海南岛东北角附近的七洲洋,经越南东南部海面,越过马来半岛湄公河口,再通过新加坡海峡到苏门答腊岛,向东南行驶往爪哇,西出马六甲海峡,横越印度洋抵达斯里兰卡和印度半岛的南端,再从印度西海洋至波斯湾的奥巴拉港和巴士拉港。如果换乘小船,沿着幼发拉底河航行一段时间,就可以到达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即今天的巴格达了。

  这条航线的开辟大大促进了广州的繁荣。据史料记载,仅唐代宗年间,每年到达广州的阿拉伯商船就有四千多艘,来自西亚乃至非洲的大量外商在这里出入,因此有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说法。

  到了宋元明时期,广州不仅成了最大的陶瓷和丝绸吞吐港,而且海外贸易航线进一步扩展,形成了广州-菲律宾-拉丁美洲,广州-欧洲及广州-日本这三条远洋航线。

  明末清初广东大儒屈大均曾在其名作《广东新语》里说:“广州望县,人多务贾与时逐。……以中国珍丽之物相贸易,获大赢利。”这“大赢利”自然带来大大的热闹繁华,濠畔街、高弟街一带“香珠犀角如山,花鸟如海,番夷辏辐,日费数千万金,饮食之盛,歌舞之声,过于秦淮数倍”,也就不足为奇了。记者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