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唯凡:“吃药反腐”是没有依据的“荒唐言”

15.07.2014  15:36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决策研究组发现,受贿金额越多,受贿行为对大脑的刺激就越大。这一说法促使外界讨论是否可以利用药物或治疗方法来抑制腐败倾向。“吃药反腐”说随之引发公众关注。昨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纾否认课题与腐败、贿赂行为有任何关联,主要是为了研究什么样的脑神经机制会导致“金钱会使人们违反公平原则”这一社会现象。(7月13日天园网)

  最近,一项研究院的报告指出:受贿金额越多,受贿行为对大脑的刺激就越大。这一结果导致了外界的一部分人的讨论,真的能够利用药物或治疗方法来抑制腐败倾向?能够有那么神奇的效果?

  这只是一个没有依据的“荒唐言”。虽说专家研究表明当个体越倾向于违背公平、选择金钱,即做出“自私”选择时,这个部位的活跃程度就越高。而这个部位名为“前额叶皮层”。事实上“前额叶皮层”活跃与否的课题研究,本身就是关于违背公平、选择金钱,做出“自私”选择时的心理以及大脑活动之状态。非贪腐又何以更恰当的解释违背公理正义法律状况下的贪钱贪财?

  因此,专门研究此课题的研究员李纾做出了澄清。他否认课题与腐败、贿赂行为有任何关联,他认为这是媒体网友对研究课题的误读,这让“吃药反腐”有了正本清源的认识。笔者也认为,大部分的网友对于这一论断有如此激烈的反应也与中国的“专家迷信”有关。反腐与研究事实上是两个课题,不能够“此因”连上“彼结果”,人性的自不自私虽然与腐败有些关联,但并不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

  真正加强反腐力度不是要“吃药”,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只有加强对腐败制度的完善,老虎苍蝇一起打,打得深、打得准,才能起到威慑作用,让那些存有侥幸心理的官员不寒而栗,打消作案念头,使腐败现象消灭殆尽。而不是依靠专家研究以及网友迷信,将“吃药反腐”推向一个神秘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