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理念护非遗

12.06.2016  17:35

        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

        文化遗产日来临前夕,记者在采访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利用工作时,分明地感受到我省非遗保护的“四大理念”。

        在提高中保护的理念

        在实践中我省不断达成共识:非遗保护的关键是传承。只有不断提高传承水平,才能增强非遗的表现力和吸引力,维护和拓展非遗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传承行列,实现可持续的非遗保护。当前,由于大多数非遗传承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传承的质量,因此提高传承水平、增强传承后劲在我省显得迫在眉睫。

        2015年,按照上级部署,我省重点推进一项工作: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我们看到,去年以来,萍乡湘东傩面具制作技艺、莲花打锡制作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东固传统造像木雕技艺、瑞昌竹编制作技艺等16名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纷纷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名校“充电”。经过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充电”,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人杨霆感觉到粉彩绘制传统工艺有了一座通向艺术、走进生活的桥梁。

        善待传承人就是保护项目的理念

        采访中,省文化厅多名工作人员提到,只要传承人还在,非遗项目就不可能消亡,善待传承人其实就是在大力保护非遗项目。确实,即使非遗项目所在的单位、企业倒闭了,只要传承人还健在,他(她)还可以到别的地方、单位继续传功授业。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6人,其中3人已去世。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掌握这些来自民间的大师们的健康状况,是解决“人逝艺亡”困局的关键一环。为此,2014年我省将“为非遗传承人建立健康档案”写进《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5年江西开全国先河,由省财政设立关爱非遗传承人专项资金150万元,确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每人550元的标准。对生活特别困难、难以开展传承活动的220人左右的省级非遗传承人,给予每年一人5000元的生活性补贴。

        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理念

        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求,文化部启动了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通过开展生产性保护,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

        我省现有国家级非遗70项、省级非遗488项。据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副主任傅安平介绍,根据上级精神要求,我省重点扶持群众基础好、有市场前景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共167个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目前,江西已形成以传统手工制瓷为重心,以传统雕刻、传统制笔和传统食品为重要内容的非遗产业格局。如瓷都景德镇共有从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手工艺人3万余人,有传统手工作坊或中小企业2000余家,年平均产值15亿元。我省成功申报4处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是全国最多的省之一。另外,江西以生产性保护为主要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保护基地达78个。

        对传统文学、传统音乐等目前不具备产业开发的非遗项目,我省开创性地将它们与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结合起来。同时,我省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如兴国县将“兴国山歌”列入小学音乐课堂、吉安县将“东园龙”列入小学体育课堂。

        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态保护理念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行原生地保护,可以较好地实现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我省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国家设立的第二个实验保护区。随后,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获得文化部的批准,从而使江西与云南一道成为拥有保护区最多的省。近期,我省还向文化部申报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启动了省级吉安庐陵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抚州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规划纲要编制工作。

        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无论是建设项目的《总体规划》还是《详规》,我省都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生态保护理念,把非遗项目和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一起保护,避免非遗失去传承基因、环境和土壤,避免传统村落、老街变成只有建筑和商铺没有居民的空心村落。江西的做法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