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吉安市教育发展呈现“四最”
9月10日,第31个教师节,为庆祝这一节日我市开展了系列庆祝活动,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与底蕴深厚的庐陵文化可谓相得益彰。对于近年来吉安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少市民深有感触:学校越来越漂亮、高考录取率一年比一年高……事实上,自2011年全市教育工作会召开以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实的举措,推动全市教育改革发展,使得全市教育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一最”
改革发展氛围最浓
2011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一次市、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的教育工作会议。此次会议立足新时期新起点,研究了全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全面谋划部署了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发展;出台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等“1+6”配套文件,就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和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各县(市、区)也相继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这些都为推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新方向、绘就了新蓝图。2013年底,在市委、市政府制订的全面深化改革“1+N”文件中,针对吉安基础教育实际,专门就深化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部署,制订了系列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
此外,我市还争取到省人社厅、省教育厅支持,特批我市单独招考千名农村小学教师,及时扩充和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持续深入开展了两届市级“名师、名校长”和四届“十佳师德师风标兵”评选活动,设立名师津贴、名校长津贴,建立教学质量奖,大力宣扬先进典型,涌现出了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和先进模范。
“二最”
投入最多
2014年,全市财政性教育投入73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预算内财政拨款70.5亿元,增长12%;全市用于教育的预算内基建投资5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在市中心城区,累计投资20亿元,新建、改扩建了包括新白鹭洲中学、新吉安一中、吉师附小、思源学校、北门小学、市特殊教育学校、保育院和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15所学校,增加优质教育学位3万个。特别是将原市委机关大院无偿划给吉师附小,极大地改善了附小的办学条件。在广大农村,每年投入近10亿元,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针对大量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孩子上学难问题,我市倾听群众意见提出了恢复159所村小和教学点的目标,目前已经完成了86个,“变孩子走读为老师走教”正逐步实现。
“三最”
质量进步最快
2015年,两所市直高中高考不负众望,二本上线率稳居全省前列;吉安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多次得到省领导的批示。这一系列成绩,都与教育质量有关。近年来,我市狠抓教育质量,既从小学、初中基础教育抓起,又抓高中阶段的加油冲刺;既抓高效课堂改革,又抓“1+1”素质教育;既抓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提升,又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了美丽校园创建、“庐陵文化、经典文化和红色文化”进校园等一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全方位、系统抓,全市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全市高考成绩连创佳绩。
“四最”
改革发展突破最大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民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在土地供给、师资配备、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民办职业教育大力扶持。在城南新区黄金地段划出1100多亩土地,投入近10亿元建设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实现高职教育“零”突破,补齐了吉安职业教育短板。同时,大力推进中职教育达标建设,今年又有峡江县、泰和县、遂川县的3所中职学校和井冈山大学附属艺术学校获批省级达标中职学校,每校获得职业实训基地专项资金300万元。目前,全市省级达标中职学校已达13所。
我市组建了职业教育集团和吉安职业教育联盟,启动了吉泰走廊职教群建设,成功推进了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实行学前教育“公建民营”和义务教育“名校带弱校”办学模式改革,吉师附小托管凤凰小学,乡镇中心幼儿园经营权公开拍卖,引进高端民办教育正在积极探索试点。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进,为我市的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全省教育系统引起了较大反响。-朱家忠、记者谢炳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