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四省会一体化 亟待打破行政壁垒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中部省会城市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网络建设分别提出相关建议和提案。
2013年开始,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开展紧密合作,从《武汉共识》《长沙宣言》《合肥纲要》再到《南昌共识》,交通网络建设必定成为其中一个重要议题。时至今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为四省会城市“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之一。
框架协议有待进一步深化落实、合作主体有待进一步拓展、打破行政壁垒等成为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合作的阻碍。相关人士表示,四省会城市应从制度上创新共商协作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型区域合作体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协调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发展。
城市经济联系逐步增强
2013年2月23日,在武汉召开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此后,四省会城市行政部门开展了旅游、环保、交通多领域合作,建筑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也有了紧密联系。
李先生从南昌某单位退休后,2011年随子女迁居武汉,因居住地不在医保参保地,其在武汉就医无法报销医药费。2015年12月开始,南昌、武汉、长沙、合肥达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合作协议,李先生开始享受“四省会城市一体化”带来的好处。
“四省会城市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格局,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战略合作评估及展望》课题组负责人表示,比如反映四省会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的城市流强度加大,说明长江中游四个省会城市的城市经济联系逐步增强,在未来加强区域经济联系方面,潜力巨大。
据介绍,武汉与合肥两城市之间的增长速度较快,而长沙与合肥受到区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经济联系强度指标相对较低,未来随着交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步伐加快,四省会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将有望进一步提升。
框架协议落实待加强
虽然四个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且合作在许多领域已达成一系列共识,签订了大量框架协议,但是具体落实还有待加强。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举例说,如旅游部门落实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年卡制度,但旅游规划编制尚未出台;长沙、武汉、南昌的城市公交“一卡通”联网互通达成一致,但实现区域公交“一卡通”运营还需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2015年12月实现职工医保异地就医即时结算,但细节还需要进一步落实
目前,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较为成熟的城市群,已经形成政府、社会、企业互相联动的格局,逐步明确交通、能源、环保、信用、社保等重点合作领域,合作机制已经趋于成熟。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合作则主要由政府引导与推动,而且合作交流更多还是落在理念上、纸面上,是粗线条式的、框架式的,尤其社会与企业层面的自发合作行为仍然不足,多层次、深入的合作还没有形成。
与此同时,四个省会城市之间的合作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市场准入、质量技术标准、行政性事业收费等问题,阻碍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
彭智敏说:“如果不能从制度上创新城市群各城市共商协作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型区域合作体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机制,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将难以协调发展。”
丰富合作内容和重点
“今年,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区域一体化从概念走向实践的第4年。四个省会城市的合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进一步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战略合作评估及展望》课题组负责人认为,首先要共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目前,四省会城市正合力推进南昌至武汉合肥高铁建设。
目前,南昌与长沙,武汉与长沙已实现高速公路“无缝对接”。据了解,武汉至南昌高速公路项目已启动前期工作,规划走向起于武汉外环高速五里界(暂定)附近,对接永(修)武(宁)高速或(南)昌九(江)高速(暂定),经永武或昌九高速直达终点南昌,路线总里程约245公里,较之前南昌至武汉高速缩短约120公里。
“除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实现全面对接联网,还要从产业分工合作,市场一体化建设,开放型经济等方面进行合作。”《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战略合作评估及展望》课题组负责人表示,诸如整合武汉、南昌、长沙、合肥四省会城市汽车工业,建立四省会城市的汽车产业战略联盟;以四省会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打造省会城市新技术园区联盟;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依托联盟的相关大型技术或项目合作,建设合作示范园、科技园外园等,大大丰富合作内容和重点,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