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烧烤史:儒家经典中的“烧烤”记载

11.06.2014  14:08

  关于烧烤,《帝王世纪》中就有“纣宫九市,车行肉,马行炙”的记载了,《吕氏春秋·本味》中也提到了獾獾之炙是商汤时著名的肉食。这至少说明,商代就有“”的品种出现了。

  到春秋战国,不但有了羊炙、牛炙、豕炙、鱼炙,还有了貊炙、腩炙、炙鸡等,这在《仪礼》、《礼记》和《周礼》中都有记载。《齐民要术》还专门列有“炙法第八十”篇,收录了北魏及其以前的二十多种炙。以后隋代又有了龙须炙,唐代有了驴驼峰炙、灵消炙、蛤蜊炙,宋代有了江鱼炙、獐肉炙、炙鸡鸭、炙骨头,元代有了炙羊腰、炙羊心等。到了明清时期,“”逐渐被烧烤的俗语所代替,尽管那时还没有“”字。

  “炙于火上也

  《礼记》上说:“炙,贯之火上也。”《释名》中也说:“炙,炙也。炙于火上也。”《说文解字》说得更为明白:“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可见古代的“”与现代的烧烤完全一样,就是把肉等食品放在火上烧烤。就连调味的方法也与现在完全一样,有的是先将原料腌渍后再上火烤,也有的是在烤的过程中再在原料上涂上调料,还有的就是烤好后蘸着调料吃。穿食物的工具也是木棍、竹签或者铁签等细长之物。

  不仅如此,由于“”的好吃味美,还由五代的王定保《唐摭言》之文,引出了“脍炙人口”一语。“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这里的“”就不是让人大快朵颐的烧烤了,它是指人的文章写得美,像美食一样让人称赞传诵。至于“炙手可热”一语,则是说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此典出自杜甫诗歌《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杜老夫子看不惯唐玄宗宠信杨贵妃,任命她的哥哥杨国忠为宰相,把朝政大事全交杨国忠处理的裙带关系,更看不惯杨家兄妹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于是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既记了杨氏兄妹的丑恶嘴脸,也让“”字名扬天下,这也算是古代的“烧烤”进入皇宫的绝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