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当代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01.04.2015  11:48

  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刚满一周年,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教育阶段的探索仍在进行。3月26日,中华书局与中版教材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国学与当代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专家学者、中小学骨干教师等就此进行了热烈讨论。

  为使传统文化进课堂“有本可依”,出版单位联合教育系统编写的传统文化教材正在成系列出版。目前,中华书局组织编写的覆盖多个学段的《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完整推出,上海版、湖南版等地区版本教材编写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面对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提出,现阶段传承传统文化不能回避问题,要有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和知名学者李汉秋认为,巩固“国族”意识、加强文化认同,都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大家一致认为,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对经典、原典的阅读,这也是对于传统文化教材最基本的要求。“准确阅读古代文化经典,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问题。忽视原典阅读,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文如是说。

  虽然研讨会主题为“国学与当代教育”,专家们却都采用了“传统文化”这个比“国学”涵盖范围更大的词语。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秘书长张健曾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表示,传统文化不只包括国学经典,还包括民俗文化和民族艺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徐勇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同样表示,相对于国学概念,传统文化概念范围更广,内涵更丰富。目前,徐勇正在参与编写的一套传统文化教材,按照国学经典、文化知识和技能技艺三部分编辑。“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国学经典上,但要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增进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单纯的经典诵读是必要的但也是不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技艺也需要被重视。”徐勇说。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黄玉峰正在参与上海版《中华文化基础教材》的编写工作,他乐见多元传统文化教材的出现,因为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地方教材中融入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版本教材的优点,弥补不足。黄玉峰也提出,传统文化教材编写要兼容并包、择善而从。传统文化不只限于儒家文化,还包括道家、法家等。黄玉峰举例说,在编写高中各学期教材时,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经典为主,在教材解释系统里放入《墨子》、《列子》甚至国外的观点进行参照。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出版业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教授钱逊虽未到场,但委托中华书局带来了自己的观点。他向大家推荐作家钱穆的文章《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的几部书》,并且提出,能否根据我国情况提出人人必读的书目?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组织知名专家编写多层次、成系列的普及读物。针对这一要求,孙玉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经典本身需要精确的注释,普及性读物也要忠实于原典,像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这样经过严格检验的普及性读物才是真正值得出版界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