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武宁:国学通识教材还须细化执行细节
据悉,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即将出版,预计今秋进入课堂,开展新课程实验。值得一提的是,在高二学习的《道德经》将原文全本讲解。(3月31日京华时报)
国学是近代学术历史上相对西学而出现的词汇,它泛指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学术、礼仪和文明,是对我国古代文化的通称。历经劫难的国学百年来风雨飘零,既有因甲午海战失利被人认为是造成闭关的魁首,也有新文化运动被激进文人所痛批,还有破“四旧”时被打倒。但作为中国文化根脉,不管历经怎样浩劫与运动,无论怎么被边缘、被忽视,国学始终融于国人血脉,连着筋骨。如今更被编入“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翻开了国学传承与创新崭新一页。然而,重拾国学并非易事,让通识教材进课堂,还有师资力量、教育理念、工具选择等问题,由此可见,国学通识教材编辑出版后,还须细化执行细节。
虽说此次选取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道德经》4册国学经典巨作,且制定有“儒学养正、兵学相佑、道法自然、文化浸润”课程结构,要求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诵读和简单理解,再到高中阶段领悟儒道思想内涵,但缺乏细化操作的教学设计难以破解长期养成的重考学习氛围,对目前尚未纳入考试范围的国学该如何教?怎样考?又怎么评价教学质量?都是横亘在国学教学面前的重大课题。
事实上,国学沉淀了千百年来我们先辈先贤汲取生活的经验与理论,闪耀着国人质朴智慧的光芒。它不同于西学的一技之长学习,强调以德为先,讲究德才兼备。无数实例证明,一个有才却无德的人,其才能越大,带给社会的危害必然越大。因此,要让国学达到教、学相长,融会贯通的程度。笔者以为,首重德育,应从引导学生学习先人大智慧入手,教导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如,针对内心烦躁不安,朗读《论语》可使心情沉静,面对利益金钱诱惑,咏颂《道德经》可驱除烦恼痛苦、净化心灵,达到塑造高尚品德、健全人格目的。
可以说,国学经典不能成为学生书桌上的摆设,要从帮助学生理解与接受国学发力,在课堂上给学生做深入浅出的详解,课外结合生活细节对照剖析,使国学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精神智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需要有良好的师资力量,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动漫、图画形式手段等,触发学生兴趣,做到寓教于乐。
值得关注的是,国学教育将发挥高考“牵引机”功能。或许今后高考语文中将出现楹联对仗和诗词歌赋等创作类试题,甚至会有对传统哲学理论体系的论述题,这将使国学教育快速步入教学正轨,形成以考促学,以学促评的优质教学。相信,有了国学通识教材,再辅以细化的执行细节,上好国学,砥砺国学文化信仰,一定能使国学经典的精髓和本质倍加璀璨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