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捞尸人”:42年捞起400多具遗体(图)

17.12.2013  11:58
图为:马甲、扁担、麻绳是陈阳喜的工作装备 - 上饶之窗
图为:阳逻长江段,这里经常有溺亡者遗体浮现 - 上饶之窗
来源: www.srzc.com

图为:马甲、扁担、麻绳是陈阳喜的工作装备

图为:阳逻长江段,这里经常有溺亡者遗体浮现

  冬日的江面寒风瑟瑟,一位戴帽子的老人拎着麻绳、扛着扁担,踏上了一条小船。小船驶往一处泥滩,那里有一具搁浅的男性遗体。老人将船靠近,小心地用绳子捆好死者,慢慢地牵回岸边。

  12月8日,62岁的陈阳喜在新洲阳逻长江江岸捞起一具浮尸,这是他今年捞起的第8具遗体。作为清末“培心善堂”的唯一传人,陈阳喜42年来在此地捞起了400多具遗体,告慰生者,也让逝者有尊严地安息。

   遗体被打捞上岸

   亲人见上最后一面

  “要不是陈师傅,我们都见不到父亲最后一面。”近日,家住武昌的李女士和家人一同来到阳逻,在殡仪馆内见到溺亡父亲的遗体时泣不成声。而将李爹爹遗体捞起来送到殡仪馆的,正是陈阳喜。

  12月1日,60多岁的李爹爹在长江内溺亡,遗体随江水飘走。噩耗传来,他的家人沿长江四处搜寻,每逢村落码头便张贴寻人启事,打听下落。“听说很多溺死的都找不到遗体,家里人都急疯了。”李女士说,她只希望能找到父亲的遗体,见上最后一面,让老人入土为安。但找了一个星期,一直毫无音讯。

  直到12月8日下午5点多,陈阳喜从阳逻江边捞起一具遗体。“死者是个60多岁的爹爹,仰面躺在岸边,大概在水里泡了三四天了。”陈阳喜说,凭借40多年的打捞经验,他一眼便能看出溺亡者大致的死亡时间。经过长时间浸泡,遗体变得很重,陈阳喜戴上手套,艰难地将其拖上岸并用尸袋包好,送往殡仪馆。

  随后,当地警方联系到了李女士,经过她的确认及DNA鉴定,死者正是李爹爹。“找到了就好,莫伤心了。”陈阳喜在一旁安慰。出于感激,李女士主动掏出1000元钱,塞给陈阳喜。“很幸运能找到父亲的遗体。”李女士说,逝者已逝,能找到遗体见上一面对她们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对陈阳喜来说,这样的情景司空见惯,42年来,他已经从长江中捞起了400多具遗体。

   42年捞起400多具遗体

   敬畏死者慎用钩子

  1971年,刚满20岁的陈阳喜还是阳逻染织厂的一名漂染工。一天他在江边闲逛,一位老人突然问他:“想不想跟我一起打捞遗体?”看他犹豫,老人又说:“这是积德的事。”陈阳喜于是爽快地答应了。

  带他入行的老人叫丁冬生,曾是民间慈善组织“培心善堂”的成员。“浪尸漂,停阳逻”,阳逻武矶头一带有一个巨大的漩涡,从长江上游飘来的遗体总是被卷入其中,然后在浅水处浮出。清道光年间,阳逻民间成立了培心善堂,专门打捞和安葬江中的遇难者,持续了100多年。解放后,培心善堂由政府接手,丁冬生是当时仅存的两名善堂捞尸人之一。

  虽然答应了,可真正到了打捞现场,看到浮肿变形的遗体,陈阳喜却害怕得浑身僵硬。“心里直颤,几天吃不下睡不着。”跟着师傅看了好几次,他才渐渐克服了心里的恐惧,开始动手。几年后,看到他能独当一面了,丁冬生和另一名老师傅开始隐退。从此,陈阳喜经常一个人去离家1公里的江边转悠,村民们发现有死者也会主动喊他,42年里,他亲手将400多具溺亡者遗骸打捞上岸。“生前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死了应该得到尊重。”虽然见惯了死亡,陈阳喜每次仍对死者充满敬畏。由于长期浸泡,遗体很容易破损,每次打捞时他都特别小心。漂到江岸上的还好,那些浮在江中的遗体,他会上小船用绳子将其套住,缓缓拖到岸边。

  陈阳喜说,死者家属本来就伤心,如果看到亲人遗体不堪入目,会更加痛苦,所以能不用钩子他尽量不用。“好好送他们一程”既是这一行的行规,也是他唯一能为死者及其家属做的。

   打捞遗体不为报酬

   邻居尊重毫无避讳

  对丈夫做这一行,妻子吕学平年轻时没少跟他吵,她担心这会让整个家庭变晦气,也害怕邻居们说三道四。不过有一次,有一家人找到家里来感谢陈阳喜,她才觉得丈夫做的真是件积善行德的事,于是也就慢慢接受了。

  如今,陈阳喜每月有2000多元的退休金,两个儿子都自立了,家里条件在当地还算可以,但他仍然没有放弃他的业余事业,仍然隔三差五去江边巡视。大儿媳在家里开了一个快餐店,放学后有很多学生来家里吃饭,大家都知道陈阳喜的事,并没有什么避讳。“我们都知道他是干那个的,他做的是好事。”邻居张梅英说,周围的邻居们不会因为陈阳喜从事打捞而躲着他,反而都很尊重他。

  在陈阳喜印象中,从前行船意外落水的多,现在游泳溺亡的多。“有的还听说是自杀,我就觉得很可惜,活着多好。”见过太多生命的消逝,他自己也格外小心,去江面打捞前都会穿好救生衣,虽然他水性很好。

  每次打捞,警方会支付陈阳喜一定的劳务费,少的时候100元,现在是400元,也有李女士这样的家属主动给点辛苦费。陈阳喜说,无论多少,家属的心意他也会收下,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但是42年来,他从未主动向家属要过钱。“发死人财,那不是人干的事。我做这个不为钱,只是为了心里好受一些,让死者都能被接回家。”

  阳逻街民政办主任余炳炎说,陈阳喜是个老实人,从没主动提过条件,每次打捞和搬运遗体都尽心尽力,还有死者家属专门找他搜索打捞遗体。阳逻派出所民警也说,他们与陈阳喜合作十多年,每次发现遗体都会找他,“除了他,还有谁愿意干这个?”

   自信还能干十年

   担心找不到“接班人”

  从谌家矶到团风几十公里的江面上,陈阳喜是唯一的打捞遗体者。他说这项工作并不难,一个钩子一个扁担一条船,略通水性的人都能把遗体捞上来。但几十年来,他一直没找到“接班人”。

  阳逻有许多渔民,不过他们没有一个人肯去打捞遗体,因为觉得晦气。当地流行着“尸不沾船”的规矩,就算有人出钱,渔民也不愿意借船助其打捞遗体。偶尔有人同意借船给陈阳喜,也要求用绳子把死者牵往岸上,不能让遗体沾到船身;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必须要在船上烧纸钱祛除晦气。当地民政部门说,他们也曾试图找其他人帮忙打捞,但无人肯干,“许多人听了就跑,觉得不吉利。”

  陈阳喜说,干这行除了不怕晦气,还要有胆量,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前几年,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位张姓农民打下手,“头一次带着他去,他吓得差点掉水里,别说碰,看都不敢多看一眼。”“我身体不错,还能干十年。”陈阳喜说,他仍会常去江边看看,把这辈子最重要的一件事坚持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