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7个人的“春运”
2016年1月24日,伴随着全国“春运”的浩然启幕,北京通信段小蒜沟通信工区的“春运”也悄然无声地开始了。普通人眼中的“春运”是火车站内外的摩肩接踵,是车厢上迎来送往的旅客,然而,这些却并不是“春运”的全部。
摊开“春运”的全景图,铁路通信就像是纵横排布在地图上的大川大河,如同后者是维系人类社会长足发展的自然基础一般,通信则为铁路运输安全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在北京通信段小蒜沟通信工区,担负维护通信设备重任的是工长周鹏和他的6个工友,他们7人组成一支队伍,常年出没于隧道、铁塔、高架桥之间,与光缆、电缆、中继器(中转无线信号、便于获取火车运行信息的通信设备)等设备打着交道,保障着管辖区域内的通信畅通。
在平均海拔1100米的张家口小蒜沟镇,冬天里的风又冷又硬,呼呼的大风一猛子扎进隧道中就再也难以抽离,周鹏和工友们在户外作业时,时常被这样的大风“打透”。小蒜沟通信工区位于张集铁路晋蒙交界处。天高地阔的地界,散发着人迹罕至的荒凉。车间主任姜立新告诉记者,在这里,“工友们的难处一是工作辛苦,二是生活不便”。但工友们在讲述自己所做的工作时,却一脸平静,语气也是稀松平常。
记一次“日常”故障维修
张集线是北京铁路局蒙煤外运的主要通道,为提速区段,速度每小时可达160千米,运量较大,运输繁忙。周鹏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下大雪,有一次,负责铁路运转的人员向工区反映,在与机车沟通时,通话断断续续,反复确认数次才能明确对方说的是什么,“机车行驶在区间之内,需要和运转人员联系,确认是否可以通过,需要多少速度,如果前边车速特别慢,后面车的车速不能特别快,运转必须在确保通行安全的情况下,才能放行。”
从报备的信息来判断,大家确定是名为旧堡隧道中的四号中继器发生了故障。目标确认后,周鹏和另外两个工友们一刻也没有耽搁,立即出发,开车向旧堡隧道驶去。周鹏回忆说,“那会儿大雪封山,到了以后车基本进不去隧道入口,我们只能是背上电池和其它设备,徒步进入隧道。”
他继续描述当时的情景,“走到快进洞口的时候,因为雪下得比较厚,快没过膝盖,底下就是铁路运行的轨道,我们从上面下来,比较危险,容易出现滑到的状况,我们就手拉手,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步到隧道。找到四号中继器,发现是因为供电不足而导致的传输效率不高,我们把备用电池换上,把设备重新启动,再重新对设备进行一个全面的检查,确认良好再撤离。”至此,周鹏的叙述已经结束。
后来,记者经过追问才得知,在进入隧道的过程中,三个人背负了电池、梯子和检修设备等,平均每人负重在四十斤左右;三个人在隧道里步行了四公里,将近两小时的时间,才到达四号中继器;冬天在隧道里工作时身上的汗水遇到外面的大风,总会把身体冻透;脸上不但需要戴着防毒面具,因为寒冷,外侧还要围上围脖,最后嘴巴四周的哈气遇冷会在围脖上结下冰柱……诸如此类细节在周鹏的初次讲述中一次都不曾提及,他的表达总是既简短又平实,因为这些工作日常他和工友们早已习以为常。
而当记者跟随工作人员真正置身于隧道中时,发现那里还有被他们“忽略”的四周一片漆黑、空间逼仄、以及距离呼啸而过的机车仅有一米距离的惊险,和那些在加速度中遗落的粉尘与大风搅和在一起的浑浊空气。
平淡生活里的无法割舍
与这里的工作相比,周鹏和工友们在小蒜沟的生活是异样的平淡。用姜立新的话说就是,“远离城市生活,想买身衣服、想到小饭馆吃个饭,不太可能。”
25岁的大学生汪涛算是小蒜沟通信工区的新鲜血液,他对这里最初的印象是“偏僻和荒凉”。工作一年半到现在,他说自己学到很多东西,比较充实,说起以后的打算,汪涛笑着说,“以后安家就安在张家口了”。工友们说他多次放弃休息时间参加工区的施工作业,而且从不提任何要求。因为远在陕西老家的父母很支持汪涛的工作,告诫他“工作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年春节,汪涛打算把22天的探亲假都休了,为了这一年一次的回家。
除了汪涛,剩下6人都是张家口本地人。工长周鹏来自铁路世家,因此家里人都能体谅他特殊的工作性质。平日里,作为工长的他也额外承担司机的工作,不仅之于工作是这样,就连工友回家也是他来接送,每次需要一个半小时的行程,因为“附近经过的汽车时间不固定”。周鹏说,“我尽量安排一次一两个人一起休假,一起送回去,基本都是在张家口市内,但大家都是惦记单位这点活儿,早早就回来了,人越多,每个人分担的就少点。”
周鹏也有为家里着急的时候,有一次孩子病了,脱不开身的他也只能干着急,最后由父亲带着去的医院。家人生病了,他们会着急,但轮到自己生病了,却并不太放在心上。年近六十的老职工付建荣在2012年做过心脏支架手术,术后才10天,他便不顾一路颠簸回到工区盯守施工工程。他说自己闲不住,就喜欢这份工作。
无论怎样,对于平均年龄只有39岁的7个人来说,工区的生活毕竟缺乏乐趣,问及如何派遣内心的孤独感,周鹏说,“在晚上休息时间和周六周日可以组织些活动,宿舍有健身器材,健健身;大家玩会儿扑克牌,聊会儿天儿;爬爬山,劳逸结合一下。”
在这里,吃饭也是个大问题,买菜要到远处的镇子上,因此大伙儿每次从家里返回工区时,都会备上一些食物,平日里一起做着吃。冬天的时候还会到附近的老百姓家里寄存一些土豆和白菜,为了避免坏掉,每次会少量拿回工区一些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