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土地劳力资源 余江现代职业农民带富一方乡亲
本报余江讯 (记者汤民 通讯员吴茂兴)在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之后,如何解决部分农田无人耕种或生产效益不高的难题?余江县农民通过建立167个水稻、果蔬、水产等专业合作社,聚集土地和劳力资源,引进良种良法,发展规模经营,实现了稳粮丰产增收的目标,并培育了一批现代职业农民。
3月25日,记者在平定乡洪万村山底村小组见到了山底优质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秋邦,说起合作社的来由,他深有感触。2010年早稻和晚稻分别遇上了洪水和寒露风,村民粮食产量大减,而他和5位种田能手合租合种的216亩水稻因品种优、技术好而获得丰收。鲜明的对比引得村民纷纷要求合伙,合作社应运而生。村民以农田、劳力、技术入股,股份各占全年红利的30%,余下的10%作为合作社发展基金。若外出村民以农田入股,自己可安心在外务工,年底一亩农田分红加国家补贴可获纯收益700余元,而以劳力和技术入股则根据所管水稻的面积和产量定股份,老人和残疾人等安排晒谷子、保管物资等后勤工作,其劳动报酬也参与年终分红,以实现人人有活干、个个是股东、家家可赚钱的目标。62岁村民吴富吉去年管理水稻40亩,加之经济作物的收入,全年纯赚6万元。由此,山底模式成为当地合作社的重要借鉴,该县全年水稻播种面积和亩均产量分别稳定在59.5万亩、475公斤以上。
“草根力量”孕育的合作社让土地吐金生银,一批现代职业农民正从乡村能人和大学生中脱颖而出,他们把工业化理念、市场化机制、信息化技术、现代化耕作引入农业开发,使广袤的沃土成为吸引民间资本的“洼地”。平定乡青年农民刘志发接过父亲种粮大户的接力棒,创办了先锋水稻合作社,注重技术创新,实现了跨区耕种。今年合作社入股农田达1.2万亩,并首次在峡江县流转农田2600亩。杨溪乡农民陆早平、张单英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投入农业开发,带领乡亲们发展特色农业并创新融资方式,使社员收入大幅增长,大大激发了民间投资热情。近两年,该县建立各类农业服务组织322个,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29个,吸引民间投资16亿元。
为更好地支持合作社发展,该县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今年设立20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奖励基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社,并在各乡镇建成农村土地流转服务、评估、纠纷调解中心及价格评估、政策保障、农村土地流转监督服务体系,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