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造样板中建设美丽江西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赫然在目。作为首批全境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省份,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把握新机遇,面对新挑战,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省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提出,“十三五”时期,我省必须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形态,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江西。作为长期以来对生态文明建设孜孜以求的省份,江西如何适应新形势,展现新作为,在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中建设美丽江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最大的财富、最大的后劲。然而,当前我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生态优势正在逐步减弱,环境质量已经成为群众日益关心的重大问题和许多群体性事件的“引爆点”。因此,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江西,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民生工程,必须整体谋划,全民动员,久久为功,不达目的决不收兵。
岁末年初,正是造林整地的好时节。放眼赣鄱大地,造林整地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造林绿化在扩面、提质、增效中激情前行,正在一步步夯实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
生态为重,保护为先。为巩固提升生态优势,让江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十三五”时期,我省将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构筑“一湖五河三屏”生态安全格局——建设质量更优的森林生态系统,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
今年是“史上最严”环保法实施的第一年,今年以来,我省各级环保部门加大了环境监管执法力度,仅11月份,因企业超标排放污染物或项目未经环保审批未批先建等问题,省环保厅就对5家企业作出了行政处罚,处罚金额合计55万余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强化环境治理保护,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十三五”时期,我省将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治理”的原则,深入开展“净空、净水、净土”行动,完善减排机制,加强污染治理,防范环境风险,着力解决好水、空气、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大力实施“蓝天行动”,力争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优良天数占比位居国内前列。大力推进“净水工程”,力争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工业园区排放达标率均达90%。大力实施“净土工程”,全面开展重点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和污染源排查,强化固体废弃物排放控制,加强矿山治理恢复。
全长约170公里的昌铜高速公路,沿线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良。承载着沿线靖安、奉新、宜丰、铜鼓四县人民的期盼,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近期正式实施,“金桥”“金牌”“金山”三大工程呼之欲出,昌铜高速公路正成为四县人民的致富路、“绿色崛起”路。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让江西绿色崛起之路越走越宽广,“十三五”时期,我省将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幅度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推进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工业“三废”近零排放、农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推动循环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水资源节约,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低碳发展,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倡导低碳生活。
实施“河长制”,省委书记、省长分别担任正、副“总河长”。建立一把手负责的“河长制”,是我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绿色崛起战略的重要举措。我省境内河流及湖泊均将实施“河长制”,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管理体系。“河长制”的实施,表明省委、省政府坚决保护河湖水质生态的决心。
2016年筹集20.91亿元在全省境内实施流域生态补偿,这意味着江西成为全国流域生态补偿覆盖范围最广、资金筹集量最大的省份,实现了自筹资金、跨流域横向补偿等几大政策领域的创新突破。
加强探索实践,积极先行先试。为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努力形成可供复制和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模式”,“十三五”时期,我省将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建立健全符合江西实际、系统完整、可复制可借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全国提供示范——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强化空间管控制度,健全约束管理机制,建立利益导向机制。
在传承中坚守,在创新中前进,在探索中突破。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江西,前景光明,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