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女地下党潘琰:大学生潜伏遭特务杀害
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位堪比鉴湖女侠秋瑾的传奇女子。她既是闻一多笔下的女英雄,又是国民党特务机关最想清除的障碍;她表面上是西南联大一位进步女学生,实际上是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老地下党员。她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无时无刻不进行着对命运和世间一切不合理的抗争。她叫潘琰,江苏徐州人,在“一二·一”惨案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仅30岁。
上周,扬子晚报记者来到徐州市档案馆查找潘琰的资料,并在工作人员帮助下找到了潘琰的胞弟潘玉琛,还原了女烈士传奇而精彩的一生。
烈士传奇第1季·出走
不爱红装爱武装
女学生离家报名去抗战
[旁白]在徐州大郭庄乡下河头社区,有一座面积30余平方米的潘琰烈士纪念碑。每逢“五四”前后,到这里扫墓献花的学生络绎不绝。大郭庄是潘琰的故乡,也是潘琰走向革命道路的第一站。
如今已经88岁的潘玉琛回忆起姐姐潘琰时说,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姐姐在家门口的槐树下,一边舞木剑,一边唱《满江红》的场景。
潘琰,1915年出生于徐州一个封建家庭,在潘玉琛的记忆中,从小不愁吃不愁穿的她却是家中7个兄弟姐妹中最不听话的一个。1934年,潘琰不顾父亲反对,坚持去刚成立的“洋学堂”徐州立达女中读书。当时的女学生都梳着一根长辫子,潘琰在学校的装束却相当另类:她把头发剪到耳边,旗袍都改成了短衣,背着一把木剑,穿着男孩子一样的鞋裤。潘玉琛说:“因为这身装扮,二姐不知道被家里打了多少次,但就是不改,后来父亲只好由着她。”
1935年,日军侵入华北,国民党政府选择了投降妥协,签订了出卖华北的《何梅协定》,“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从北京向全国扩展,身在徐州的潘琰受学生运动的感召,开始接触进步书籍和文章。鲁迅的《呐喊》、《彷徨》,矛盾的《虹》、左翼作家联盟的刊物《萌芽》、《大公报》是当时潘琰最爱读的。国难当头,许多同学被逮捕,潘琰对日军的侵略感到十分愤怒,多次跟母亲说想去抗日。
1938年,徐州被日军狂轰滥炸,潘琰再也坐不住了,决心加入抗日队伍。
潘玉琛回忆起自己最后一次见到二姐时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我记得是1938年12月份,那天一家人吃完饭,我跟随二姐来到院子里的槐树下,她突然拔剑起舞,嘴里开始背诵着秋瑾的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她舞了一会,突然转头对我说:‘我要做秋瑾,以身许国。’当时我还不明白她要做什么,过了几天家中才得到消息,二姐报名参加了徐州第五战区的抗战青年干部训练团,去了安徽。”
潘琰走后,家人看到了她在弟弟玉麟的书本上写下的两句诗:“今日请得长缨去,哪管他日几人归!”
在潘琰的一封家信中,写到在青年干部训练团的生活,“在安徽寿县进行了两个月的军事训练,还有胡绳、臧克家、张百川等人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我更渴望去抗日的前线杀鬼子。然而目前战事让同学们感到失望,有人传阅《唯物史纲》等马列主义书籍,我似乎看到了最先进的知识和最高尚的灵魂。”
烈士传奇第2季·转变
秘密加入共产党
潜伏西南联大组织学生运动
[旁白]接受了唯物主义思想,又看到了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潘琰对传说中的红军队伍十分向往。在徐州市档案馆珍藏的潘琰烈士的个人档案中,记者追寻到了潘琰从训练团毕业后的经历。
离开寿县的潘琰和同学们组成了担架队和宣传队,先后到了台儿庄、大别山和湖北罗田县,一路听百姓讲了许多和红军有关的故事。在罗田,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秘密组织“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在担架队中暗地里动员青年,对共产主义向往已久的潘琰作为青年骨干,加入“民先”组织,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等书籍。
1938年10月,担架队撤到武汉后遭到日军袭击,许多同学牺牲了。面对回家还是继续抗日的选择,潘琰在家信中写到:“不止一次有同志悄悄转述沦陷区的状况,都说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打得好,他们说真正抗日的是共产党,号召大家去延安。我现在明白,要为抗战贡献力量,为自己的理想找到出路,必须找到共产党。”
然而,潘琰和同学们去延安的计划遭遇了意外。国民党为了阻止青年学生去延安,封锁了道路。潘琰听说湖北建始县有地下党组织,便去报考了建始女子师范。
1939年,潘琰在学校后山树林中进行了入党宣誓仪式,正式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地下党支部,并担任宣传委员,而与她并肩作战的组织委员,正是闻一多的侄女闻立玲。
党支部的行动受到了学校的严密监视,1940年夏,国民党在开始鄂西大规模逮捕共产党员,女师党支部接到命令,潘琰被列入了国民党逮捕名单。当夜,潘琰和女师所有党员一起撤离到重庆,潘琰改名潘虹,开始在中学和工厂继续宣传共产主义思想。
1944年初,潘琰再次被列入逮捕黑名单,被迫来到昆明。在西南联大,她发现这里聚集着许多著名的教授,民主风气较盛,便希望能把共产主义的思想在校园里传播。当年夏天,潘琰参加了西南联大的入学考试,并成功考入师范学院。
在学校,潘琰的生活非常艰苦,和重庆地下党支部也失去了联系。同届的彭允中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黎明前后》一书记载着:“潘琰终年穿着一件普通的旧旗袍,冬天加上仅有的一件粗毛线衣,脚上总是最便宜的青年袜,衣着朴素到了寒伧的地步。她没钱买饭,就每天到师院的厨房里,捡大锅上的锅巴吃。”
潘琰在西南联大的艰苦生活,弟弟潘玉琛也印象深刻。他告诉记者:“有一年二姐来信,说坐在漏雨的教室听课,冬天太冷,请家里寄一件棉袍给她。母亲边流泪边打包把家里的衣服寄过去,可能因为战乱,二姐来信说没收到。”
条件虽然艰苦,潘琰却从没有忘记自己报考西南联大的使命。她一面严守纪律,不暴露身份,暗中寻找地下党,一面帮助学生组织“民主青年同盟”等进步社团开展活动。她经常利用举办时事报告会、诗歌朗诵会以及其他文艺晚会的时机,向同学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她还组织同学们揭露国民党假抗日阴谋。
除了在校内发展进步青年,潘琰还在校外悄悄开办民众学校,给贫苦失学青年介绍国家情况和社会主义美好前景,号召他们起来战斗。此时,地下党的同志也注意到了这个积极向上的女学生,暗中派人与她接触。
烈士传奇第3季·牺牲
带头反内战遭特务杀害
牺牲前只留下四字战斗遗言
[旁白]1945年8月,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学校的师生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潘琰却对形势的发展感到担忧。果然不到两个月,蒋介石开始清算、暗杀支持统一战线的官员和进步人士……
潘琰的同班同学古兆珍在晚年回忆说:“抗战胜利了,许多同学觉得不用斗争了,以后只要安心读书就行了,但潘琰却说,八年抗战,真苦啊,我也想回家看看母亲,但是国家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国民党、蒋介石不会给我们民主,我们还要战斗,更激烈的战斗。”
为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白色恐怖统治,揭露其内战阴谋,1945年11月25日,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中法大学等高校的6000余名学生在西南联大草坪集会,潘琰带领同学们高呼口号“反对内战、建设国家”等口号,再次成为了国民党特务机关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派遣军队镇压学生运动,最后被激愤的学生击溃。
第二天,潘琰号召同学们罢课,抗议反动派武装的干涉和镇压。她还组织同学们成立宣传队,躲开特务的监视,在学校张贴“反对内战”的标语,并高唱歌颂共产党的歌曲。至11月30日,国民党加大了对学生运动的镇压力度,大批特务和流氓在街上和学校跟踪学生,潘琰和她的宣传队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
12月1日,西南联大地下党支部收到情报,国民党军警要抓人,他们通知潘琰和宣传队员小心提防。当日上午,潘琰结束了在昆明一所商校演讲走出校门时,已被特务盯上。中午11点半,60余个带着铁棍的特务冲进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潘琰扔下饭碗,带着手无寸铁的学生退到事先进行过联动防御演习的昆华工校。潘琰站在石头上大喊一声“打狗特务”,同学们纷纷抄起棍棒,开门打了出去。
就在特务们即将被赶出师院之际,他们丧心病狂地朝潘琰等带头学生中间扔去手榴弹,几声巨响,潘琰倒在地上,她的腹部被炸伤了。担心同学们的安危,潘琰一边死顶着大门不让特务进入,一面大喊“同学们,要团结”,话音刚落,特务们再次冲进师院,围住潘琰。
国民党云南省党部助理干事龚正德认识黑名单上的潘琰,当着同学们的面拿着铁棍朝潘琰受伤的肚子用力连捅三下。同学们赶紧用帆布床把潘琰和几个重伤同学抬到云南大学附属医院,而特务们再次聚集到医院门口。医院外科主任刘崇智教授不顾危险为潘琰实施了手术,但潘琰腹内有手榴弹碎片,多个器官出现破裂,动脉也断了一根,手术已经无效。
躺在病床上的潘琰时而昏迷,时而被剧痛疼醒,这位30岁的共产主义女战士在最后一次醒来时,看着身边的战友们,只说了四个字“战斗!战斗!”,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同学们一起围拢在潘琰的病床边放声大哭。
“一二·一”惨案中,潘琰和师院同学李鲁连、昆华工校学生张华昌以及南菁中学老师于再一起壮烈牺牲。昆明3万多名学生自发集会为他们送行,出殡时,闻一多、吴晗等民主人士走在队伍前列,面对着潘琰的遗体,闻一多泣不成声,亲自写下“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