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地震救援队首次参加救援 看到遗体全哭了
鲁甸县龙头山镇,男子手里拿着家人照片站在家园废墟上 见习记者 资渔
马锐和同事们一起随救援人员开始刨人 记者 马丹
马锐等人合力救出的小孩子 记者 马丹
第一批地震伤员于昨晚抵达省一院,接受专家会诊 记者 郎晓伟
地震之后,救援在紧张进行。官兵们长途奔袭300余公里进入震区,顾不上休息,赶紧救人。除了专业的救援队,还有自发进入灾区服务的平民英雄。“哪里哭喊声大,我们就赶往哪里。”他们只是觉得“有义务”去救人,“能救一个是一个”。
马锐和同事刨了一夜的土
徒手刨出一个孩子,还活着
马锐说,这次地震“太造孽了”。
按常理来说,家住昭阳区的马锐本无必要出现在震区的——他没有亲友在震区。因为去看过震后汶川的种种惨象,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去救人,“能救一个是一个”。
地震发生时,马锐穿着拖鞋带着一家老小从13楼冲下去,到楼下没多久,他的手机就收到了短信提醒。他的判断是:这次震灾不会太小,自己离得近,第一时间抵达震中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马锐安顿好家人,带上三名同事,驱车赶往鲁甸龙头山老街。沿途塌方不断,大批进入灾区的救护车、救援队伍浩浩荡荡赶往震中龙头山。
晚7点左右,他们抵达龙头山老街时,马锐和同事们一起随救援人员开始刨人。两个小时后,第一个小孩被救出,幸运的是,第一个刨出来的孩子并无生命危险。
震区哭喊声连片,救出第一个小孩之后,马锐又带着公司的员工到处救人,“哪里哭喊声大,我们就赶往哪里”。地震头一夜,马锐和同事们又徒手刨出了另外两个人,“男的大概有40多岁,女的30来岁,看起来是同一家人,只是,他们都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
昨天上午6点,刨了一夜土的马锐和同事已经耗尽了所有的体力。10点左右,马锐回到昭阳区,安排公司员工给震区送去了水和方便面。“公司才开了3年,也是刚刚起步,只能说是略尽绵薄之力。”
马锐的脚掌在连夜救援中被钉子扎伤。“休息几天我还要再进去看看。”马锐说。
村卫生室只能包扎外伤
采访车送受伤女孩去镇医院
在鲁甸县火德红镇李家山村委会村民眼里,李家山是最严重的灾区之一。昨天,很多村民带着简单的行李自发向外撤离,几成空村。
村民站在屋檐下不敢进屋
地震发生后,作为重灾区之一的李家山交通算是最先修通的,车基本上能通到村里。昨天凌晨2点,记者一行驾车前往李家山村。
采访车驶出鲁甸县城,一路上雷电交加、大雨滂沱,能见度不足5米,坐在车里能感觉到炸雷在车顶上啪啪作响。到达20公里外的火德红镇,花了一个小时。
镇上,不少人站在屋檐下,有的坐在车里。他们是火德红镇灾区的群众,房屋在地震中倒塌,无家可归,来镇上投亲靠友。但是,多次的余震让他们害怕,他们觉得在屋檐下比家中安全。
见采访车要连夜往重灾区赶,很多人提醒并且劝阻——路途远,路上易塌方点多。记者放弃了继续赶路,于昨早来到李家山村。
李家山村委会老屋基村小组村民刘和芬,刚从外面买食物回家。她说,家中土墙房屋在地震中全塌,食物也没有了,自来水管也断了,3个孙子在家里饿哭了,她到镇上给孙子买食物和水。刘和芬说,老屋基村小组有三四十户人家,仅有10栋房屋没倒,其余全倒塌了,砸死了3个人。
在一处废墟里,一对老年夫妇在找自家的物品,翻找了好长时间,才找到几件湿漉漉的衣物。
多个村小组遭遇滑坡
一张姓村民带着记者来到村里高处,她指着对面长百余米的滑坡堤说:“那里是李家山村王家坡村小组,太惨了,地震造成滑坡埋了很多房屋,还埋了很多人。”顺着她手指的方向,能看到的房屋寥寥可数。
她说,地震中还有两处滑坡,分别埋了李家山的易家沟、红石岩两个村小组很多房屋和村民,温泉村小组的20多辆私家车以及一辆在路上行驶的微型车也被埋了,当时微型车上有6人。
在村内的道路上,不少村民提着被子等物品往村外撤离。他们说,要暂时到山上平坦处或者火德红镇躲避地震。只有很少的人在村里搭建帐篷,村子几乎空了。
下午,李家山村一男村民骑摩托车出行,在距村委会大约2公里处,被山上滚下的落石砸伤,后不治身亡。
采访车送伤者
昨天下午2点,李家山村一老人带着3岁半的孙女到村卫生室买药。他说,地震来后孙女逃跑时摔了一跤,胸口很疼。老人沿山路背着孙女来到卫生室,身上衣服被汗水浸透。
卫生室只能处理外伤包扎,医生建议他带孙女去火德红镇或县医院医治。老人很着急,却又找不到车。
本报驾驶员曾传清用采访车把爷孙俩送往镇上。快到镇上时遭遇堵车,刚好一辆皮卡车在此掉头,为不耽误医治小女孩治病,曾传清拦下这辆皮卡车,让皮卡送小女孩去镇上,本报采访车带皮卡上的5名志愿者到该村。
女儿地震中被人救起
“无论你在哪里,我一定要找到你,要当面感谢你”
昨天中午,在李家山村的牛栏江岸边,昭阳区的张先生拨通巧家县村民吴先生的电话说:“无论你在哪里,我一定要找到你,我要见你,要当面感谢你。”
在这次地震中,吴先生救了他女儿的命。
“8月3日下午,我突然接到吴师的电话说,我的好几个亲人在地震中死去了,但我的女儿被他救下了。说我女儿在红石岩,他们没办法送我女儿去医院。”张先生说,“我当时一怔,开始不相信。后来我开车往那里赶,但路不通,当天没赶到,心里非常着急。我打通我女儿的电话,我女儿还处于惊吓中,不愿多说,但她说,当时她抱住一棵树才被吴某救起来。今早被武警官兵抬出去,后被救护车送到医院治疗。”
吴先生在电话中说:“当时,我父亲也在河边,我去找我父亲,发现她被水从鲁甸那边冲到我们巧家县这边,我就把她救起来了。她受伤了,我家里也没有药,拖到今天早上才去医院。”
张先生表示,吴先生是他女儿的救命恩人,他一定要找到吴先生,“我要花两三千元感谢他”。
吴先生表示,他不会收取这笔酬金,当时的帮助是举手之劳,没什么特别的,只是希望早日把孩子的伤治好。
女子地震救援队首次参加救援
看到挖出的遗体,女兵们哭了
昨天上午9点40分,在鲁甸县龙头山镇地震废墟上,一身穿橘红色救援服的女兵牵着一条搜救犬,正在展开搜救。女兵的身影引来了不少关注。
这个女兵叫熊洁,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是陆军第十四集团军某工兵团大学生战士,列兵军衔。她和另外4名女兵战友一样,都是第一次参加地震救援,也是该团云南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第一批女队员。这是去年9月十四集团军某工兵团成立全国首个女子地震救援队以来,女兵队员首次参加地震救援。
昨天一大早,救援队徒步抵达震中龙头山镇,一到现场,她们就被一位村民拦住:“快救人啊!有4个人被埋了!”
“我们去!”女兵下士班长田洪娇主动请缨。副团长陈代荣一挥对讲机:“出发!”
5名女兵各自背起几十公斤重的救援设备,随救援队徒步行进20多分钟,来到一座山体下的废墟前。
眼前的废墟原本是一座两层楼房,因为地震导致山上一块巨石滚落,房屋坍塌。
房主沈亮星介绍,里面被埋压了4个人,有3个是亲姐妹,最大的23岁,是他妻子,最小的14岁,还有一个3岁的男孩,是他儿子。地震当天下午,三姐妹上山采完花椒回家休息,不料,祸从天降。而沈亮星当时出去拉沙子,才逃过一劫。
“地震太可怕了!”听完这家人的遭遇,女兵邓小雨非常震惊,又提出疑问:“房子都被砸成这样,人几乎没有生还希望,还救不救?”女兵代雅娟随即把目光落在陈副团长身上。
“我们的救援宗旨就是: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救!”陈副团长说。
因为现场条件限制,专业救援器材根本施展不开,于是,救援队员们就直接用手刨。
救援行动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15分,一具蜷缩的遗体赫然出现在她们面前,第一次面对生命如此脆弱的现实,灰头土脸的女兵们哽咽了,深深地向遗体鞠了一躬。
陈副团长介绍,女兵在救援行动中有更多超越男兵的细腻,这在本次救援行动中得到了最有力的体现。这是一次为了生命尊严的救援行动,也仅仅是她们军旅生涯一个小小的开始。
3层楼房坍塌,老人被压在楼板下
官兵从2次余震中救出老人
昨天上午6点,陆军第十四集团军某旅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官兵携带救援器材刚进入鲁甸县龙头山镇老街,就听见村民陆大彩撕心裂肺地喊着救人。
救援队队长邓声群一看,她家的三层楼房完全坍塌,成了“夹心饼干”。陆大彩介绍,她的婆婆祖万会和两个女儿被掩埋在废墟中。刚才喊话时一直有回应。
此时,官兵们已经从3日晚上7点开始连续奔袭300余公里。官兵们又累又饿,但听说有人被埋在废墟下还活着,便完全忘记疲惫投入救援。
幸存者被压在废墟深处,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二次坍塌危及生命。邓声群和一些官兵都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他还荣立了一等功,救援经验丰富。官兵们立即分工,紧张有序地展开作业。
地震时,幸存者正在二楼,楼突然坍塌,让她身上叠压了两层楼板,其中最上面的一层楼板有半个篮球场那么大。
官兵们借助顶撑,把楼板慢慢支起。接着,用钢钎砸开2个窟窿,用液压钳剪断钢筋,顺着缝隙,上士赵珍和中士毕绍伟一前一后,侧着身体将自己塞进洞内,一点点向前挪动。缝隙中塞满了杂物,大型器材无法展开,两名战士就用手一点点抠,用盆一点点往外运。
突然,一阵余震袭来,几块抖落的砖块砸中了赵珍的双手,他简单作了处理便继续投入战斗。
上午8点30分,战士们透过缝隙,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幸存者的样子,她呈半躺姿势,双腿被楼板和碎石碎砖卡住,膝盖已经破损,周围有明显的血迹。赵珍轻轻喊了声:“老乡,你不要害怕,我们马上就把你救出来!”
就在这生死关头,又发生了一次余震,大地剧烈抖动,楼板晃了几晃,还好,有惊无险!
尽管千般小心,绞尽脑汁,官兵们多次尝试着使用各种救援器材,大家轮流作业,但救援成效仍不明显。
废墟里花椒的气味弥漫,经过仔细观察,幸存者左侧被两袋花椒压着,赵珍顾不上受伤的双手,忍着疼将花椒一点点捧出。
救援一时难以取得突破,幸存者情绪有点烦躁。战士们和她谈心,给她加油鼓劲,并反复安慰她。
上午9点25分,经过近3个半小时的连续奋战,幸存者祖万会终于获救了,附近的群众纷纷赶来,每个人眼里都噙满泪水。
截至昨天下午6点,该旅共从废墟下营救出7名幸存者。
2名震区伤者被紧急送至昆明
昨晚9点50分,2名危重的血气胸伤员从位于昭通巧家县的仁安医院被紧急转送至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两名伤者分别为73岁的刘治英和69岁的菜杆妹(音),均为女性,在地震中受伤导致血气胸,伤情较重。由于当地不具备手术条件,省一院赴灾区救援队将这一情况通知了院方,医院立即派出救护车,赶到巧家将伤员接往昆明。这也成为了前方医疗救护队送至省级医院的第一批伤员。
进入医院后,两名伤者被第一时间送至ICU进行进一步救治。省一院医务处副处长杨方表示,将对伤者进行进一步检查及专家会诊。
昨晚,医院骨科、胸外科、ICU和呼吸内科专家经过两个小时会诊后,省一院副院长王平表示,两名伤者均未脱离生命危险,其中刘治英被诊断为危重,菜杆妹为极危重。
王平介绍,69岁的菜杆妹胸口有严重创伤,双侧多肋骨骨折,肺部因挫伤引起氧气交换出现障碍,并伴有血气胸。目前医院已对其进行了插管治疗,借助呼吸机呼吸。
73岁的刘治英被诊断为复合伤,有胸外伤,同时伴有血气胸,且多发性骨折,小腿有一个较大的撕脱伤,皮肤有切损,全身多处外伤。
目前,省卫生厅已要求省一院、省二院、省三院、昆医附一院、昆医附二院、省中医医院、市一院、延安医院成立院内医疗救援队,各医院预留一定急诊床位,为救治转送的急诊病人做好准备。在8家预留床位的医院中,省一院已预留30张床位,昆医附二院留36张。
另悉,在鲁甸县地震重灾区龙头山镇八宝村,经过昆医附一院专家们紧张的合力抢救,3个小时前已经失去生命体征的11岁小女孩睁开了双眼。
3个多小时之前,小女孩被家里倒塌的房屋掩埋了,抢救出来时,已经出现呼吸基本停止的状态,立即被送往当地临时卫生院。为了让失去生命体征的小女孩重获新生,昆医附一院骨科、胸外科、泌尿科等5个科室的专家们,迅速投入到抢救小女孩的“战斗”中。30分钟后,小女孩苏醒过来,大家这才放下悬着的一颗心。目前,小女孩生命体征平稳正常。昆医附一院此次派出了12个科室的36名医护人员。
目前,在灾区已经有一支规模有785人、车辆134辆的医疗救援队,鲁甸县已有806名伤者得到救治。据省卫生厅报告,截至昨日,共救治1363人。(都市时报记者 马丹 杨旭 朱家吉 张萌 见习记者 王柔 于珺 通讯员 孟磊磊 邓忠开 李晓杰 李鹏飞 发自鲁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