攥紧拳头拆违治污清垃圾——吉安市青原区水利执法护航水生态文明建设
清晨,晨曦微露,一缕霞光洒在吉安市青原区富水河堤上,早起的大爷大妈们在这里踩着音乐节拍蹁跹起舞。“以前这里乱糟糟,河道采砂横行,砂石乱堆乱放,别说跳舞,走路都担心摔跤。”舞兴正高的罗晓耕告诉记者。
富水河畔的变化,来自青原区的清河行动。2016年,该区以河长制实施为契机,全面开展清河行动,攥紧拳头对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违法行为进行整治,还老百姓“一库清水”,全力护航水生态文明建设。
上下联动拆违建
2016年12月8日,富水河畔,人头攒动。在区政府副区长胡智镔的指挥下,区、镇、村三级干部100余人迅速到位,一场声势浩大的拆违行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公安人员和应急民兵手牵手拉起警戒线,电力部门人员拆卸用电计量箱,乡镇干部、水政监察执法人员切割船只、吊机等采砂设施……当天,青原区切断非法砂场用电9家,切割采砂吊机6台,拆除采砂破碎、传输设备5台(套),有效地威慑了非法采砂行为。
“河面终于清净了!”居住在富水河畔的群众长长地舒了口气。胡智镔介绍,该区有大小河流30多条,砂石资源丰富,仅富水河沿线就布满了18家采砂场,河道中砂“丘”林立,砂“坑”密布,严重影响河道航运、行洪。此外,加上遍及各地的禽畜养殖场、工矿企业等影响,全区水生态环境损害严重,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针对社会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去年,青原区集中全区人力物力财力,打响禁止非法采砂、水库水质治理、城区三改三清和生态文化修复四场拆违建修生态攻坚战,依法取缔非法采砂10家,拆除水库周边禽畜养殖场20多家,关闭工矿企业8家,投资9000多万元实施富水河生态护养工程,综合整治河道50多公里,青原禅溪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部门联合治污水
“环保不下水,水利不上岸。”“九龙治水”的尴尬,长期困扰青原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数据显示,青原区有小型水库54座,然而45座水库采用化肥、饲料等营养化养殖模式,全区三分之二以上水库水质不达标,有的甚至为劣Ⅴ类水,“行人都是捂着鼻子绕道走”。
治污水必须源头治。为此,青原区严格划定工业企业生产污水不达标一律关停、城镇生活用水排放不达标一律限期整改、农村禽畜粪便处理不达标一律拆除三条红线,由责任部门牵头,分块开展工矿企业及工业聚集区水污染、城镇生活污水、水库水质、化肥农药零增长、农村清洁工程、城区黑臭水体、船舶港口污染、侵占河库水域及岸线、非法采砂、非法设置入河排污口、渔业资源保护等十一项专项整洁行动,全域治理污水,全面保护水质。
2016年,该区水务部门全面开展水库水质污染整治“回头看”,拆除鸭鸡猪养殖场4000多平方米,强制19座水质不达标的水库退养;环保部门结合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地毯式排查涉水排污企业100多家,立案查处企业2家;城建部门及时修补污水管网渗漏点375处,延伸城乡污水管道30多公里。据统计,该区出动执法人员3000余人次,开展联合执法17次,查处违法案件26件,有效地控制水污染。目前,该区污水处理率达75%以上,主要河流水质均优于Ⅲ类水,水库水质达标率86%,其中小⑴型以上水库水质全部达标。
群众联手清垃圾
在人的印象里,农村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农村是主战场之一,农民是一支重要力量。
为此,该区充分利用微信、电视、报刊等媒介,层层开展清河行动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景区、进市场、进村组、进家庭“八进”活动,广泛深入宣传清河行动,努力做到宣传不留死角、意识不留盲区,形成全民治水、全域治水、全面治水的良好氛围。去年一年,该区举办培训班40期,出黑板墙报3000块,悬挂横幅标语5000多条,发放宣传资料8万多份,发动群众15万人次参与清河行动。
该区注重村规民约的约束力,督促各地把清河行动内容写进村规民约,落实村级专管员、保洁员200多名,引导群众分类处理垃圾、统一处理污水,做到垃圾不落地、黄土不见天、污水不入河。同时拉响农村清洁工程攻坚战,投资3000多万元,推广山区砖混小型安全焚烧炉和城郊“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两种模式,全面对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彻底扭转了过去“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乱象。
如今,清河行动成效开始显现,一幅“六山醉美城乡、三江秀映百里,库塘天水一色、人水和谐永续”的美丽画卷在青原徐徐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