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绘制赣版特色新蓝图

20.12.2015  09:43

    隆冬时节,记者走在赣州市的大街小巷,但见高楼拔地而起,街道整洁干净,天蓝水绿,让我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馨和朝气。

    年终岁末,放眼赣鄱大地,我们一同见证江西城镇化的巨变:“十二五”以来,全省各地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城镇扩容、基础设施、居住条件、新增就业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变化。最为亮眼的是,全省各地注重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雁阵齐飞”共享城镇化发展红利。

    省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为江西城镇化发展再次指明了方向,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水平,强调的是培育新增长点和开拓发展空间,号召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步伐。

    围绕这一目标要求,我省调整相关政策,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相应出台。近日出台的《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谋划了赣版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60%左右,城镇人口为2900万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左右。作为省本级“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规划实现全省城镇、交通、生态保护、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一张图,是指导全省城镇化空间布局的法定依据。

    正在编制的《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规划》和《南昌大都市区规划》贯彻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要求,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采取各种方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和破坏,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

    中心城市的崛起将为城镇化提供强劲动力,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全面提高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城镇布局和形态不断优化,形成“一群两带三区四组团”为主骨架的城镇空间结构体系。加快构建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积极推进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融合发展,携手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

    着力打造沪昆城镇发展带和京九城镇发展带。我省提出,围绕南昌市中心城区及周边100公里范围的区域,打造一小时经济圈。围绕九江市中心城区,把九江都市区打造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新引擎、长江中游航运枢纽和国际化门户。围绕赣州中心城区、赣县、上犹为主要载体的核心区,把赣州都市区打造成省域副中心城市和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另外,江西还将积极推进景德镇、抚州、瑞金、三南(龙南、全南、定南)四个城镇组团建设。

    令人欣喜的是,我省启动了鹰潭、萍乡、湖口等9个市县的省级“多规合一”试点,于都县已入选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如今,全省上下正在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的规划体系。

    在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的带动下,城市活力不断激发,产业不断壮大,就业岗位不断增多,农民进城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成为我省促发展、调结构、扩内需、优环境的重要引擎。

    为使进城农民享受“同城待遇”,我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努力扩大就业,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不断落实,成为吸附农村人口进城的强大磁力源。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浪潮中,大量农村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资源中解脱出来,他们既建设城市,又努力融入城市。

    在强化交通支撑方面,我省提出,到2020年,形成以高铁为主骨干架的南昌至各设区市(除赣州)1小时、至周边省会2小时(沪穗3小时)、进京6小时交通圈;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络,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建立县(市)域范围内以城区为核心的半小时通勤圈;优化机场布局,使航空服务覆盖全省95%左右的人口。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通。建设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探索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快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使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

    到规划期末,全省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进城务工人员基本纳入当地住房保障体系,高技能人员占技能人员数达到30%以上,城乡社会保障实现一体化,这意味着江西将迈入一个大和谐社会。

    如今,在赣鄱这片热土上,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城镇化,带来生活新希望;城镇化,不再是期盼!(记者 刘芝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