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三城市试点垃圾分类 资金短缺难成长效机制

06.11.2015  09:30

    垃圾分类,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物尽其用。今年4月,宜春被列入全国26个首批生活垃圾分类城市;去年8月,作为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南昌麦园餐厨垃圾处理场投入运行。然而,11月5日,记者从省住建厅了解到,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仍然举步维艰。

     垃圾分类每个环节都重要

    一天清晨,南昌的郑女士看到环卫工人一股脑将两个分类桶中的垃圾混合倒进车里。郑女士原想尝试对家里垃圾分类,可见此情景,觉得分不分类也无所谓,“即便在家分好了,运的时候又混在一起了,何必浪费自己的时间。”郑女士说。

    对于这样的情况,省住建厅城建处负责人冯颖表示很无奈。“垃圾分类是势在必行的工作,只靠群众在源头做好分类远远不够,转运和处置环节同样很关键。不过,我们基本找不到相关设备,另外成本投入也非常大。”冯颖解释,垃圾分类非常细,最基本的可以分为干湿垃圾,干垃圾又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可回收还分为纸屑、金属等,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分类运输和处理。

    事实上,在2000年,北京、上海、南京等8个城市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哪个地方全面铺开此项工作,只局限于某个片区实施。

     有效的价值链难连起来

    多次在外地考察后,冯颖认为,关键问题是垃圾分类后找不到回报的出口,废物不能循环利用,就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单靠政府强行推动,没有社会力量参与,根本无法形成长效机制。

    有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冯颖印象深刻。“我曾经看到,有一个小区好不容易把干湿垃圾分类处理,但靠此沤出来的肥却没地方使用。因为这种肥料缺乏国家标准,万一企业用来种植农作物出了问题怎么办?

     餐厨垃圾场总喊“吃不饱

    2011年和2013年,南昌与赣州分别被选为全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迈出了我省在干湿垃圾分类的第一步。然而,时至今日,赣州的餐厨垃圾处理场仍未选定地址,南昌的餐厨垃圾场距离“吃饱”也有一段距离。

    据了解,经过一年多运行,南昌麦园餐厨垃圾处理场日均收运餐厨垃圾约160吨,距离200吨的处理目标仍有一定距离。

    为什么餐厨垃圾场“吃不饱”?冯颖解释,一家中等规模的餐馆,每年可从向养猪户提供餐厨垃圾中赚取上万元收入。可是,将餐厨垃圾交给麦园垃圾场,这些钱就赚不到了。所以,目前只能从企事业单位的餐厅入手,尽力“填饱”南昌麦园餐厨垃圾处理场的肚子。

    根据协议,如果日处理量达不到200吨,南昌市政府必须向餐厨垃圾处理企业——中荷同华环保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差额补贴。“这个项目总投资7500万元,国家补贴1600万元,当地政府负担本来就重,再支出补贴更影响他们在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性。

     全面推广实在有点难

    垃圾分类带来的额外经济负担同样让宜春感到压力很大,尽管入选为国家试点城市,但却无法获得资金补助。

    根据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要求,试点城市要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激励机制,加大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力度。要因地制宜细化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实施方案,充分考虑末端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特点,优化技术路线,形成完整链条。到2020年,试点城市建成区居民小区和单位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应达到90%,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

    “目前,宜春刚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可行性研究报告,还未通过专家论证,暂时看不到方案内容。”冯颖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宜春很难在全市推行,未来主要会集中在一些环境较好的小区或单位,进行简单的可回收垃圾分拣利用。“毕竟没有专项资金,国家以鼓励为主,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对于下一步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冯颖认为在等待市场逐步完善的同时,要抓紧“分类意识”的教育。“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需从娃娃抓起,才能在市场成熟的时候,群众予以配合,真正形成一条完整的垃圾分类链条。

    记者 陈 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