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谈湖南基层政绩造假:用法治挤干统计水分

17.02.2015  12:44

  统计造假也是腐败。确保各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就必须依法统计,让那些“注水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日前,湖南一些地方曝出基层统计数据造假现象。一些企业被拉来“滥竽充数”,甚至已停产、连地址都找不到的,也在上报“产值”;有的地方“老鼠变老虎”,5.8亿元产值变成44亿元,1.1亿元的收入吹大为7.8亿元。种种问题令人触目惊心。

  统计数据是对经济活动的查体测温,数据造假干扰人们对经济运行状况的正常感知,带来形势误判,让决策者无法对症下药,于国于民,害莫大焉。从某种意义上讲,统计造假也是腐败,而且是危害不小的隐形腐败。而“数字注水”现象在一些地方屡禁不止,折射出一些干部扭曲的政绩观。

  在“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恶性循环下,一些人肆意描绘“想象的大饼”。为了政绩更“亮丽”,一些干部在上报之前对企业进行“规划”,将指标数据分解摊派,让企业“按需填报”。“看上去很美”的数字,让一些干部仕途敞亮,而接任者往往被迫将泡沫越吹越大,最终积重难返。

  数据造假如列车脱轨,要及时纠偏,就必须扼住车头,转变干部们的政绩观。观念的转变,既需要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也需要改革干部考核、选拔的机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明确了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导向,干部考核体系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科学化的新趋势。进一步完善制度,并且真正落实下去,从而推动各级干部将精力、能力投入到实打实的建设中,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目前,统计数据造假被发现之后,相关人员往往只受到警告、记过等行政处分,或是罚款了事,很少有人受到法律惩罚,统计法等法规效力并未释放出来。执法不严、违法成本过低,导致了破窗效应,催生了侥幸心理。

  确保各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就必须依法统计。一方面加强统计工作的规范性、严肃性,在上报、审核等环节,减少权力干预空间,防止“猫儿腻”的滋生。另一方面,则要严格执法,强化统计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对违法造假者,要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加以惩处,让那些“注水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惟有多管齐下、依靠法治,才能挤干统计数据中的水分,推动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