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人才培养重于产品发行

13.08.2014  13:31

在理财产品急速扩容的时代,基金经理日渐匮乏且走向年轻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尤其是发行注册制在公募基金产品领域的正式运行,更会加快基金公司发行新产品的节奏,从而让“人才荒”继续蔓延开来。

众所周知,近几年基金行业管理资产规模得到快速扩容,基金公司之间你追我赶,展开一轮又一轮发行新产品的高潮,比如去年下半年扎堆成立货币基金,再如今年上半年批量发行债券型基金。可以说,为了能赚取管理费,基金公司千方百计“增肥”资产规模。

随之相伴而来的,则是与行业扩容难以匹配的基金经理数量。据晨星(中国)统计显示,目前公募基金合计1741只,而在职基金经理仅959人,平均每人需掌管1.82只基金。基金经理“一管多”成为必然,并且基金发行改为注册制后,基金规模“迷你化”会更突出,基金经理“一管多”将更普遍。

为什么当下基金经理如此匮乏呢?原因有三:一是基金经理由于个人原因或其他原因离职,多数有管理经验的基金经理选择去做私募基金;二是基金数量近两年增长突飞猛进,而人才培养需要时间,短期内无法跟上节奏;三是多数基金公司在利益驱使下,过于追求公司盈利的最大化,而忽略基金行业发展的根基,费时又费力的人才培养计划一直难以提上日程。

诚然,公募基金行业乃至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迅速扩张,客观上造就了对人才的市场需求,也有助于激发行业的活力。但如果从业人员特别是投研人员的配备长期处于紧缺状态,必然会影响基金行业的发展,对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也会带来伤害。

基金公司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面对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基金公司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挽留人才?如何保持团队的稳定性?如何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速度?这些都应成为基金行业认真思考的问题。

目前,基金投资的产品比较单一,同质化严重,一旦相关市场发生波动,投资业绩将难以保证,影响全行业的投资表现。因此,基金公司在人才培养、投资能力培养方面仍有很大成长空间。据了解,不少基金公司已经行动起来,纷纷细化、优化原有的考核体系和晋升制度,并且更为注重阶梯化的人才培养,以更好地应对当前的人才竞争局面。

当然,除了基金公司的努力还不够,业内还在翘首以盼相关的政策,尤其是对致力于培养人才的基金公司,监管层应给予保护性措施,防止因其他公司“挖墙脚”而丧失主动培养的积极性。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